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

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及其生态学诠释

摘要第5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第1章 导言第15-33页
    1.1 相关概念的厘清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活动理论与活动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生态学的视角第17-18页
    1.2 活动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22-29页
    1.3 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问题的提出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选题的意义第30-31页
    1.4 研究规划与主要结论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规划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主要结论第32-33页
第2章 列昂捷夫活动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基本观点第33-51页
    2.1 列昂捷夫的生平背景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1950 年以前与活动思想的形成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1950 年以后与活动理论的成熟第35-37页
    2.2 列昂捷夫活动理论的产生背景第37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社会背景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心理学背景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哲学背景第41-45页
    2.3 列昂捷夫活动理论的思想观点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基本出发点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活动的涵义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活动的结构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活动的特点第48-51页
第3章 列昂捷夫活动理论的比较研究第51-73页
    3.1 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与维果茨基第51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维果茨基理论中的活动思想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维果茨基是活动理论的真正创始人吗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将维果茨基作为活动理论创始人的原因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3.2 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与皮亚杰第57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皮亚杰学说中的“活动”理论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皮亚杰与列昂捷夫关于活动理解的差异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个体性活动与社会性活动第61-63页
    3.3 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与恩格斯托姆第63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恩格斯托姆对三代活动理论的划分第63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恩格斯托姆对列昂捷夫理论的继承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恩格斯托姆对列昂捷夫理论的误解第72-73页
第4章 从生态学视角看活动理论的对象观第73-83页
    4.1 心理学中的研究对象问题第73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质疑的声音与新近的趋势第74-76页
    4.2 活动理论的研究对象观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心理现象与活动的关系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活动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77-79页
    4.3 生态学视角的审视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生态学视角的研究对象观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本质第80-83页
第5章 从生态学视角看活动理论的方法观第83-94页
    5.1 心理学中的研究方法问题第83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争论以及新近的趋势第85-87页
    5.2 活动理论的研究方法观第87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单位分析法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自然实验法第88-90页
    5.3 生态学视角的审视第90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生态学视角的研究方法观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活动理论研究方法的生态学审视第91-94页
第6章 从生态学视角看活动理论的意识观第94-106页
    6.1 心理学中的意识问题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意识与心理学的关系第94-9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意识的本质问题第96-97页
    6.2 活动理论的意识观第97-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意识的涵义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意识与语言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意识与活动第101-102页
    6.3 生态学视角的审视第102-10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在活动中理解意识的意义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生态学视角的意识研究第104-106页
第7章 从生态学视角看活动理论的个性观第106-118页
    7.1 心理学中的个性理论第106-109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心理学中的个性问题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个性与人性问题第107-109页
    7.2 活动理论的个性观第109-11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活动理论中的个性涵义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第110-11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个性与活动的关系第113-114页
    7.3 生态学视角的审视第114-11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在活动中研究个性的理论意义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生态学视角的个性研究第116-118页
第8章 从生态学视角看活动理论的当代意义第118-132页
    8.1 活动理论的发展前景第118-122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与必要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与限度第119-122页
    8.2 活动理论的当代意义第122-128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理论意义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实践意义第124-128页
    8.3 对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启发第128-132页
        8.3.1 活动理论与中国文化的类同第128-130页
        8.3.2 如何发展与创新中国本土心理学第130-132页
第9章 结论第132-133页
参考文献第133-146页
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6-147页
致谢第147-148页

论文共14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跨越文字与影像的疆界--中国现代小说的“电影化想象”
下一篇:基于小波分析的我国经济运行特征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