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--以价值累加理论为研究视角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导论 | 第11-18页 |
(一) 选题缘由 | 第11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三) 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2.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(四)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一、城市群体性事件概述 | 第18-25页 |
(一) 城市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与特征 | 第18-20页 |
1. 城市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| 第18页 |
2. 城市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| 第18-20页 |
(二) 我国城市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| 第20-21页 |
1. 拆迁安置类群体性事件 | 第20页 |
2. 企业类群体性事件 | 第20页 |
3. 政府执法类群体性事件 | 第20页 |
4. 经济纠纷类群体性事件 | 第20页 |
5. 社会保障类群体性事件 | 第20-21页 |
6. 军转干部类群体性事件 | 第21页 |
7. 学校类群体性事件 | 第21页 |
8. 其他原因类群体性事件 | 第21页 |
(三) 当前我国城市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| 第21-25页 |
1. 总体上呈高发态势 | 第21-22页 |
2. 暴力对抗程度加剧 | 第22-23页 |
3. 较高的组织化程度 | 第23页 |
4. 事件的牵涉面广泛 | 第23页 |
5. 突发性与破坏性较强 | 第23-24页 |
6. 矛盾交织且处置困难 | 第24-25页 |
二、我国城市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| 第25-36页 |
(一) 结构性诱因分析 | 第25-27页 |
1. 经济条件 | 第25-26页 |
2. 政治条件 | 第26页 |
3. 社会条件 | 第26页 |
4. 文化条件 | 第26页 |
5. 空间条件 | 第26-27页 |
(二) 结构性紧张分析 | 第27页 |
(三) 一般性信念分析 | 第27-28页 |
(四) 触发因素分析 | 第28-29页 |
(五) 行动动员分析 | 第29页 |
(六) 社会控制运作分析 | 第29-36页 |
1. 预防阶段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2页 |
2. 事件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2-36页 |
三、预防和处置城市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探讨 | 第36-49页 |
(一) 重视源头治理 | 第36-40页 |
1. 抑制结构性诱因 | 第36-38页 |
2. 消除结构性紧张 | 第38-39页 |
3. 积极引导一般性信念 | 第39-40页 |
(二) 加强现场控制 | 第40-42页 |
1. 扼制"导火索"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| 第40-41页 |
2. 及时制止公众的参与动员 | 第41-42页 |
(三) 建立健全城市群体性事件的防控体系 | 第42-49页 |
1. 社会控制的预防阶段 | 第42-45页 |
2. 社会控制的处置阶段 | 第45-47页 |
3. 社会控制的善后阶段 | 第47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附录 | 第52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