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实施行政问责制的障碍及路径分析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| 第13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3.3 创新点和不足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行政问责制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| 第15-22页 |
2.1 相关概念辨析 | 第15-18页 |
2.1.1 责任和相关概念 | 第15-16页 |
2.1.2 问责制的相关概念 | 第16-18页 |
2.2 基本理论 | 第18-22页 |
2.2.1 委托—代理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2 责任政府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.3 善治理论 | 第20页 |
2.2.4 人民主权理论 | 第20-22页 |
第3章 我国实施行政问责制的障碍分析 | 第22-32页 |
3.1 西方行政问责制度概述 | 第22-23页 |
3.2 我国施行行政问责制的成效及前景展望 | 第23-26页 |
3.2.1 发展历程 | 第23-26页 |
3.2.2 施行成效 | 第26页 |
3.3 实施问责制的阻碍因素 | 第26-32页 |
3.3.1 行政问责文化发展缓慢 | 第26-28页 |
3.3.2 行政问责权、责、利界定不清 | 第28-29页 |
3.3.3 行政问责配套制度缺失 | 第29-32页 |
第4章 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对策 | 第32-38页 |
4.1 加强问责文化的培养 | 第32-34页 |
4.1.1 问责文化的内容和作用 | 第32页 |
4.1.2 培育相关的法治文化 | 第32-33页 |
4.1.3 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 | 第33-34页 |
4.2 明确划分责、权、利 | 第34-35页 |
4.2.1 规范主体的权力 | 第34页 |
4.2.2 确定问责客体 | 第34-35页 |
4.2.3 完善问责的程序环节 | 第35页 |
4.3 加强完善问责的相关配套制度 | 第35-38页 |
4.3.1 完善绩效评估机制 | 第35-36页 |
4.3.2 充分完善问责复出机制 | 第36-37页 |
4.3.3 加强信息公开透明 | 第37-38页 |
结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