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9-12页 |
一、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(一) 选题的目的 | 第9页 |
(二) 选题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 文献综述 | 第10-11页 |
(一)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0页 |
(二)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0-11页 |
三、 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点 | 第11-12页 |
(一) 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(二) 理论的创新点 | 第11-12页 |
第二章 马克思整体和谐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| 第12-18页 |
一、 资本主义异化的现实 | 第12-15页 |
(一) 社会两极化 | 第12-14页 |
(二) 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 | 第14页 |
(三) 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 | 第14-15页 |
二、 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谐社会的思想 | 第15-18页 |
(一) 圣西门的实业制度 | 第15页 |
(二) 傅立叶的和谐制度 | 第15-16页 |
(三) 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 | 第16页 |
(四) 魏特琳的“和谐社会” | 第16-18页 |
第三章 马克思整体和谐观 | 第18-28页 |
一、 马克思整体和谐观的建构 | 第18-21页 |
(一) 整体和谐观的理论资源 | 第18-19页 |
(二) 整体和谐观的特征 | 第19-20页 |
(三) 马克思整体和谐观的主旨 | 第20-21页 |
二、 马克思整体和谐观内容 | 第21-26页 |
(一) 人与自然的和谐 | 第22-23页 |
(二) 人与人的和谐 | 第23-24页 |
(三) 人与社会的和谐 | 第24-25页 |
(四) 人自身的和谐 | 第25-26页 |
三、 马克思整体和谐观的终极目标—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| 第26-28页 |
第四章 马克思整体和谐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| 第28-34页 |
一、 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和谐问题 | 第28-30页 |
(一) 生态问题:人和自然的关系紧张 | 第28-29页 |
(二) 道德问题:人和人的道德沦落 | 第29页 |
(三) 伦理问题:人和社会的秩序缺失 | 第29-30页 |
(四) 身心问题:人自身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失衡 | 第30页 |
二、 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立美途径 | 第30-34页 |
(一) 生态之美:人和自然的和谐 | 第31页 |
(二) 道德之美:人和人的和谐 | 第31-32页 |
(三) 伦理之美:人和社会的和谐 | 第32页 |
(四) 身心之美:人自身的和谐 | 第32-34页 |
结语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8页 |
致谢 | 第38-39页 |
个人简历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