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线性无线通信接收机射频前端研究与设计
| 目录 | 第3-5页 |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| 1.2 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| 1.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贡献 | 第12-13页 |
| 1.4 论文的组织安排 | 第13-15页 |
| 第2章 射频接收机原理与分析 | 第15-36页 |
| 2.1 性能指标 | 第15-24页 |
| 2.1.1 灵敏度 | 第15-16页 |
| 2.1.2 选择性 | 第16-22页 |
| 2.1.3 动态范围 | 第22-24页 |
| 2.2 系统架构 | 第24-26页 |
| 2.2.1 超外差式接收机 | 第24-25页 |
| 2.2.2 直接变频接收机 | 第25-26页 |
| 2.3 协议特点与设计要求分析 | 第26-32页 |
| 2.3.1 GSM协议特点与设计要求 | 第26-29页 |
| 2.3.2 WCDMA协议特点与设计要求 | 第29-32页 |
| 2.4 接收机射频前端方案分析 | 第32-35页 |
| 2.4.1 宽带接收方案 | 第32-34页 |
| 2.4.2 窄带多模多带接收方案 | 第34-35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| 第3章 线性化技术原理与分析 | 第36-48页 |
| 3.1 概述 | 第36页 |
| 3.2 器件级非线性特性分析 | 第36-39页 |
| 3.2.1 器件的直流非线性特性 | 第37-38页 |
| 3.2.2 器件的高频非线性特性 | 第38-39页 |
| 3.3 电路级线性化技术分析 | 第39-43页 |
| 3.3.1 最优偏置和谐波抑制 | 第39页 |
| 3.3.2 反馈 | 第39-40页 |
| 3.3.3 前馈 | 第40-43页 |
| 3.4 系统级线性化技术分析 | 第43-47页 |
| 3.4.1 无源技术 | 第43-44页 |
| 3.4.2 有源技术 | 第44-47页 |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第4章 高线性吉尔伯特有源混频器设计 | 第48-60页 |
| 4.1 概述 | 第48-49页 |
| 4.2 电路分析与设计 | 第49-56页 |
| 4.2.1 一种高线性吉尔伯特有源混频器 | 第50-51页 |
| 4.2.2 自动最优偏置产生电路 | 第51-53页 |
| 4.2.3 谐波抑制电路 | 第53-54页 |
| 4.2.4 噪声分析 | 第54-56页 |
| 4.3 实现与验证 | 第56-58页 |
| 4.3.1 芯片实现 | 第56页 |
| 4.3.2 性能测试 | 第56-58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| 第5章 高线性移动通信接收机射频前端设计 | 第60-82页 |
| 5.1 系统架构 | 第60-62页 |
| 5.2 电路分析与设计 | 第62-75页 |
| 5.2.1 高线性低噪声跨导级 | 第62-64页 |
| 5.2.2 电流模式无源混频器 | 第64-68页 |
| 5.2.3 正交本振信号产生电路 | 第68-74页 |
| 5.2.4 采用片上电阻的恒定g_m偏置电路 | 第74-75页 |
| 5.3 参数优化设计 | 第75-77页 |
| 5.4 实现与验证 | 第77-80页 |
| 5.4.1 芯片实现 | 第77页 |
| 5.4.2 性能测试 | 第77-80页 |
| 5.5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|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| 6.1 总结 | 第82页 |
| 6.2 展望 | 第82-8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4-95页 |
| 致谢 | 第95-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