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目录 | 第11-1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3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6-20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0-2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20-2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21-23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23-24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5-28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5-27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7-28页 |
1.5 研究创新之处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| 第30-56页 |
2.1 相关概念阐释 | 第30-33页 |
2.1.1 品牌 | 第30-31页 |
2.1.2 区域产业品牌 | 第31-33页 |
2.2 文献综述 | 第33-42页 |
2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33-36页 |
2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36-41页 |
2.2.3 简要述评 | 第41-42页 |
2.3 理论基础 | 第42-54页 |
2.3.1 区域品牌理论 | 第42-46页 |
2.3.2 产业集群理论 | 第46-48页 |
2.3.3 市场竞争优势理论 | 第48-49页 |
2.3.4 区域分工理论 | 第49-51页 |
2.3.5 利益相关者理论 | 第51-53页 |
2.3.6 其他关联理论 | 第53-5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三章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分析 | 第56-90页 |
3.1 区域产业品牌的表现形式、特点和功能 | 第56-59页 |
3.1.1 区域产业品牌的表现形式 | 第56-57页 |
3.1.2 区域产业品牌的特点 | 第57-58页 |
3.1.3 区域产业品牌的功能 | 第58-59页 |
3.2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机理分析 | 第59-65页 |
3.2.1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要素与内在机理 | 第59-61页 |
3.2.2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动力 | 第61-64页 |
3.2.3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途径 | 第64-65页 |
3.3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过程 | 第65-70页 |
3.3.1 初始阶段 | 第66-67页 |
3.3.2 起步阶段 | 第67-69页 |
3.3.3 成长阶段 | 第69页 |
3.3.4 成熟阶段 | 第69-70页 |
3.4 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几种方式 | 第70-73页 |
3.4.1 以政府为主导的区域产业品牌培育方式 | 第70-71页 |
3.4.2 以企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品牌培育方式 | 第71-72页 |
3.4.3 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品牌培育方式 | 第72-73页 |
3.5 国外典型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分析与经验借鉴 | 第73-80页 |
3.5.1 瑞士钟表产业品牌 | 第73-76页 |
3.5.2 日本丰田城汽车产业品牌 | 第76-78页 |
3.5.3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品牌 | 第78-80页 |
3.6 国内典型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分析与经验借鉴 | 第80-88页 |
3.6.1 广东省产业品牌培育与形成的实践 | 第80-83页 |
3.6.2 泉州市产业品牌培育与形成的实践 | 第83-86页 |
3.6.3 邵东县产业品牌培育与形成的实践 | 第86-88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88-90页 |
第四章 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测度与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现状 | 第90-120页 |
4.1 引言 | 第90-91页 |
4.2 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测度方法 | 第91-97页 |
4.2.1 测度原理 | 第91-94页 |
4.2.2 测度步骤 | 第94-97页 |
4.3 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97-100页 |
4.3.1 指标选择原则 | 第97-99页 |
4.3.2 指标体系构建 | 第99-100页 |
4.4 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测度过程与结果分析 | 第100-108页 |
4.4.1 原始数据采集 | 第100-102页 |
4.4.2 数据标准化处理与相关分析 | 第102-103页 |
4.4.3 主成分提取 | 第103-104页 |
4.4.4 综合测量得分 | 第104-105页 |
4.4.5 测度结果分析与启示 | 第105-108页 |
4.5 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现状描述与问题分析 | 第108-119页 |
4.5.1 现状描述 | 第108-115页 |
4.5.2 问题分析 | 第115-117页 |
4.5.3 分析与思考 | 第117-119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119-120页 |
第五章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| 第120-135页 |
5.1 引言 | 第120-121页 |
5.2 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构建 | 第121-128页 |
5.2.1 研究方法原理 | 第121-125页 |
5.2.2 理论模型设计 | 第125-128页 |
5.3 模型变量选择与研究假设及问卷设计 | 第128-134页 |
5.3.1 模型潜变量内涵与选择 | 第128-131页 |
5.3.2 模型可测变量及研究假设 | 第131-132页 |
5.3.3 问卷设计 | 第132-13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34-135页 |
第六章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 | 第135-147页 |
6.1 抽样过程与数据收集 | 第135-136页 |
6.1.1 抽样过程 | 第135页 |
6.1.2 调研组织 | 第135-136页 |
6.1.3 样本情况 | 第136页 |
6.2 样本描述性统计与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| 第136-139页 |
6.2.1 样本描述性统计 | 第136-137页 |
6.2.2 信度检验 | 第137-138页 |
6.2.3 效度检验 | 第138页 |
6.2.4 模型拟合效果分析 | 第138-139页 |
6.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| 第139-146页 |
6.3.1 结构模型的路径系数分析 | 第139-140页 |
6.3.2 测量模型的路径分析 | 第140-141页 |
6.3.3 模型的效应分析 | 第141-143页 |
6.3.4 模型修正与进一步假设验证 | 第143-145页 |
6.3.5 分析与思考 | 第145-146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46-147页 |
第七章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的案例研究 | 第147-166页 |
7.1 引言 | 第147-148页 |
7.2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发展历程与品牌效应现状 | 第148-152页 |
7.2.1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发展历程 | 第148-149页 |
7.2.2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效应现状 | 第149-152页 |
7.3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及其实证检验 | 第152-162页 |
7.3.1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路径与作用 | 第152-155页 |
7.3.2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假设 | 第155-158页 |
7.3.3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因素的变量选择 | 第158-160页 |
7.3.4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 | 第160-162页 |
7.4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机理的讨论 | 第162-165页 |
7.5 本章小结 | 第165-166页 |
第八章 促进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策略探讨 | 第166-178页 |
8.1 明确相关组织对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责任 | 第166-169页 |
8.1.1 发挥企业的主导功能 | 第166-167页 |
8.1.2 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政策扶持力度 | 第167-169页 |
8.1.3 发挥行业协会的沟通和促进作用 | 第169页 |
8.2 夯实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产业基础 | 第169-172页 |
8.2.1 强化产业品牌的培育意识 | 第169-170页 |
8.2.2 着力提升产业层次 | 第170-171页 |
8.2.3 努力改善产业发展的环境 | 第171-172页 |
8.3 培育区域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| 第172-174页 |
8.3.1 准确定位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| 第172-173页 |
8.3.2 科学规划好区域产业品牌 | 第173-174页 |
8.3.3 增强区域产业品牌成长的动力 | 第174页 |
8.4 提高区域产业品牌的经营与管理水平 | 第174-178页 |
8.4.1 做好产业品牌定位与设计 | 第175页 |
8.4.2 挖掘产业品牌内涵并进行品牌传播 | 第175-177页 |
8.4.3 合理控制产业品牌风险 | 第177-178页 |
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78-183页 |
9.1 主要结论 | 第178-181页 |
9.2 研究展望 | 第181-1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3-199页 |
致谢 | 第199-203页 |
附录 | 第203-20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205-2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