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74页 |
1.1 引言 | 第16-17页 |
1.2 有机小分子电催化 | 第17-22页 |
1.2.1 研究背景 | 第17-18页 |
1.2.2 模型分子CO研究概述 | 第18-21页 |
1.2.3 反应机理研究与纳米材料设计合成 | 第21-22页 |
1.3 催化剂设计合成的基本理论 | 第22-35页 |
1.3.1 d-带中心理论与表面偏析 | 第24-27页 |
1.3.2 张力效应、配体效应和聚集体效应 | 第27-31页 |
1.3.3 晶面取向效应 | 第31-35页 |
1.3.4 纳米催化剂设计合成的发展趋势 | 第35页 |
1.4 电化学表面红外光谱 | 第35-49页 |
1.4.1 电化学现场红外光谱的测试模式 | 第36-39页 |
1.4.2 基于衰减全反射模式的创新 | 第39-41页 |
1.4.3 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概述 | 第41-47页 |
1.4.4 电化学表面红外光谱方法的新挑战 | 第47-49页 |
1.5 甲酸的电催化氧化 | 第49-56页 |
1.5.1 甲酸电催化氧化的研究意义 | 第49页 |
1.5.2 甲酸电氧化研究现状 | 第49-52页 |
1.5.3 甲酸电氧化催化剂的设计合成 | 第52-56页 |
1.5.4 Pd基材料甲酸电催化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| 第56页 |
1.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| 第56-57页 |
1.6.1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| 第56-57页 |
1.6.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| 第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74页 |
第二章 实验 | 第74-92页 |
2.1 实验材料及仪器 | 第74-76页 |
2.1.1 实验试剂 | 第74-75页 |
2.1.2 红外测试材料 | 第75页 |
2.1.3 催化剂测试材料 | 第75页 |
2.1.4 实验仪器 | 第75-76页 |
2.2 实验材料的制备 | 第76-80页 |
2.2.1 红外窗口Si上两步湿法制备金属薄膜电极 | 第76-79页 |
2.2.2 纳米催化剂薄层电极的制备 | 第79-80页 |
2.3 电化学测试 | 第80-84页 |
2.3.1 电极 | 第80页 |
2.3.2 电解池 | 第80-83页 |
2.3.3 实验方法 | 第83-84页 |
2.4 电化学现场红外光谱 | 第84-86页 |
2.4.1 红外光谱仪 | 第84-85页 |
2.4.2 光谱测试条件 | 第85-86页 |
2.4.3 光路系统 | 第86页 |
2.5 材料的物相表征 | 第86-90页 |
2.5.1 化学组成分析 | 第86-87页 |
2.5.2 体相结构分析 | 第87-88页 |
2.5.3 形貌表征 | 第88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2页 |
第三章 碳载型低Pt含量Pd-Pt合金高效甲酸催化剂 | 第92-112页 |
3.1 引言 | 第92-93页 |
3.2 碳载型Pd-Pt合金纳米催化剂的合成方法 | 第93-94页 |
3.3 碳载型Pd-Pt合金纳米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| 第94-97页 |
3.3.1 XRD | 第94-96页 |
3.3.2 TEM | 第96-97页 |
3.3.3 组分分析 | 第97页 |
3.4 Pd-Pt/C合金纳米催化剂的电化学特征 | 第97-100页 |
3.4.1 清洗曲线 | 第97-99页 |
3.4.2 单层CO的脱附 | 第99-100页 |
3.5 Pd-Pt/C合金纳米催化剂的甲酸电氧化性能 | 第100-103页 |
3.5.1 催化活性 | 第100-102页 |
3.5.2 催化稳定性 | 第102-103页 |
3.6 Pd-Pt合金协同效应的来源问题 | 第103-107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2页 |
第四章 碳载型空壳纳米三元高效甲酸催化剂 | 第112-130页 |
4.1 引言 | 第112-113页 |
4.2 Cu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| 第113-117页 |
4.2.1 Cu溶胶的合成方法 | 第114页 |
4.2.2 Cu溶胶的物相表征 | 第114-116页 |
4.2.3 Cu溶胶生成机理 | 第116-117页 |
4.2.4 Cu作为空壳纳米催化剂牺牲模版的讨论 | 第117页 |
4.3 Ag纳米颗粒与三元空壳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| 第117-122页 |
4.3.1 Ag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 | 第118页 |
4.3.2 多元空壳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 | 第118页 |
4.3.3 Ag空壳纳米颗粒的表征 | 第118-120页 |
4.3.4 碳载型空壳三元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| 第120-122页 |
4.4 碳载型空壳三元纳米催化剂在甲酸电催化中的应用 | 第122-12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24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30页 |
第五章 具有特定晶面取向的Pd纳米晶及其电催化 | 第130-148页 |
5.1 引言 | 第130-132页 |
5.2 Pd纳米晶的控制合成 | 第132-138页 |
5.2.1 Pd立方体的合成方法 | 第132页 |
5.2.2 合成条件的筛选 | 第132-133页 |
5.2.3 Pd纳米立方体和菱形十二面体的结构表征 | 第133-135页 |
5.2.4 Pd纳米晶合成机理 | 第135-138页 |
5.3 Pd纳米晶的电催化研究 | 第138-143页 |
5.3.1 表面清洗 | 第138-140页 |
5.3.2 电化学特征 | 第140-142页 |
5.3.3 催化性能 | 第142-14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43-1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4-148页 |
第六章 甲酸溶液中Pd表面CO毒化及累积问题的光谱电化学研究 | 第148-170页 |
6.1 引言 | 第148-149页 |
6.2 甲酸中Pd表面CO毒化问题 | 第149-151页 |
6.2.1 ATR-SEIRAS研究 | 第150-151页 |
6.2.2 尚待解决的问题 | 第151页 |
6.3 CO物种归属和来源问题的再确认 | 第151-156页 |
6.3.1 Pd表面CO吸附过程的ATR-SEIRAS研究 | 第151-152页 |
6.3.2 甲酸中Pd表面CO吸附的再讨论 | 第152-154页 |
6.3.3 电化学与谱学方法的比较 | 第154-155页 |
6.3.4 Pt电极表面的甲酸电氧化 | 第155-156页 |
6.4 Pd黑电极表面甲酸电氧化的ATR-IR研究 | 第156-165页 |
6.4.1 实验方法和条件 | 第157页 |
6.4.2 开路电位研究 | 第157-160页 |
6.4.3 恒电位研究 | 第160-162页 |
6.4.4 动电位研究 | 第162-164页 |
6.4.5 OCP条件控制对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| 第164-165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65-1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6-170页 |
第七章 Pd纳米晶表面电化学红外光谱研究初探 | 第170-180页 |
7.1 引言 | 第170页 |
7.2 Pd纳米晶表面CO电氧化的现场红外光谱研究 | 第170-176页 |
7.2.1 CO脱附的电化学行为 | 第170-172页 |
7.2.2 CO吸脱附的ATR-IR研究 | 第172-176页 |
7.3 本章小结 | 第1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6-180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180-182页 |
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182-184页 |
致谢 | 第184-1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