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1 研究背景 | 第16-18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8-42页 |
2.1 自伤的诊断 | 第18-19页 |
2.1.1 自伤与自杀 | 第18页 |
2.1.2 自伤与BPD | 第18-19页 |
2.2 自伤的功能 | 第19-21页 |
2.3 自伤的理论模型 | 第21-27页 |
2.3.1 生物社会模型 | 第21-23页 |
2.3.2 二维模型 | 第23页 |
2.3.3 体验回避模型 | 第23-24页 |
2.3.4 发展心理病理模型 | 第24-25页 |
2.3.5 整合模型 | 第25-27页 |
2.4 自伤的影响因素 | 第27-33页 |
2.4.1 个体易感性 | 第28-32页 |
2.4.2 早期创伤性经验 | 第32-33页 |
2.5 自伤的分类 | 第33-38页 |
2.6 小结与评论 | 第38-42页 |
2.6.1 当前研究的贡献 | 第38-39页 |
2.6.2 存在的局限 | 第39-40页 |
2.6.3 方法论的问题 | 第40-42页 |
3 问题与假设 | 第42-60页 |
3.1 为什么要分类 | 第42-43页 |
3.2 以往分类研究的不足 | 第43-44页 |
3.3 自伤青少年的分类假说及理论依据 | 第44-60页 |
3.3.1 两类自伤青少年的分类假说 | 第44-45页 |
3.3.2 论依据 | 第45-50页 |
3.3.3 两类自伤及其发生与发展 | 第50-55页 |
3.3.4 小结:两类自伤的区分特征 | 第55-60页 |
4 总体研究设计与思路 | 第60-63页 |
4.1 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60-61页 |
4.2 总体研究设计与思路 | 第61-63页 |
5 研究一 自伤青少年类别假设的统计检验 | 第63-75页 |
5.1 研究思路 | 第63-64页 |
5.2 Taxometric分析法简介 | 第64-65页 |
5.3 研究对象 | 第65-67页 |
5.4 研究工具 | 第67页 |
5.5 研究方法 | 第67-68页 |
5.6 研究结果 | 第68-73页 |
5.6.1 自伤的发生率 | 第68页 |
5.6.2 指标分析 | 第68-69页 |
5.6.3 MAMBAC分析 | 第69-70页 |
5.6.4 MAXEIG分析 | 第70-72页 |
5.6.5 L-Mode分析 | 第72-73页 |
5.7 讨论 | 第73-75页 |
6 研究二 自伤青少年的潜在类别分析 | 第75-84页 |
6.1 研究思路 | 第75-77页 |
6.2 研究对象 | 第77页 |
6.3 研究工具 | 第77-78页 |
6.4 研究方法 | 第78-79页 |
6.5 结果 | 第79-83页 |
6.5.1 自伤及其相关特征的描述性结果 | 第79-80页 |
6.5.2 依据自伤方式的分类结果 | 第80-81页 |
6.5.3 依据自伤及相关特征的分类结果 | 第81-82页 |
6.5.4 分类一致性检验 | 第82-83页 |
6.6 讨论 | 第83-84页 |
7 研究三 两类自伤的区分特征:影响因素与临床症状 | 第84-100页 |
7.1 研究思路 | 第84-86页 |
7.2 研究对象 | 第86-87页 |
7.3 研究工具 | 第87-89页 |
7.4 研究方法 | 第89页 |
7.5 研究结果 | 第89-97页 |
7.5.1 社会称许性 | 第89-90页 |
7.5.2 自伤的发生率 | 第90-91页 |
7.5.3 自伤的影响因素 | 第91-94页 |
7.5.4 临床症状之焦虑和抑郁 | 第94-95页 |
7.5.5 临床症状之BPD症状 | 第95-97页 |
7.6 讨论 | 第97-100页 |
8 研究四 两类自伤的区分特征:情绪反应性 | 第100-115页 |
8.1 研究思路 | 第100页 |
8.2 研究对象 | 第100-101页 |
8.3 研究材料 | 第101-102页 |
8.4 研究程序 | 第102-105页 |
8.5 研究方法 | 第105页 |
8.6 结果 | 第105-113页 |
8.6.1 自我报告情绪状态基本信息 | 第105-106页 |
8.6.2 积极视频前后自我报告情绪状态 | 第106-107页 |
8.6.3 消极视频前后自我报告情绪状态 | 第107-108页 |
8.6.4 视频前后HRV的描述性分析 | 第108-109页 |
8.6.5 积极视频前后HRV | 第109-111页 |
8.6.6 消极视频前后HRV | 第111-112页 |
8.6.7 自我报告与HRV | 第112-113页 |
8.7 讨论 | 第113-115页 |
9 研究五 两类自伤的区分特征:反应敏感性 | 第115-125页 |
9.1 研究思路 | 第115-116页 |
9.2 研究对象 | 第116页 |
9.3 实验材料与工具 | 第116-117页 |
9.4 实验程序 | 第117页 |
9.5 研究方法 | 第117页 |
9.6 数据处理 | 第117-118页 |
9.7 结果 | 第118-123页 |
9.7.1 准确率 | 第118-120页 |
9.7.2 反应时 | 第120-121页 |
9.7.3 反应偏向 | 第121-123页 |
9.8 讨论 | 第123-125页 |
10 总讨论 | 第125-129页 |
10.1 两类自伤的分类假说 | 第125页 |
10.2 分类的理论价值 | 第125-126页 |
10.3 分类的临床意义 | 第126-127页 |
10.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| 第127-129页 |
11 结论 | 第129-1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0-154页 |
附录 | 第154-193页 |
附录1 MAMBAC分析结果 | 第154-180页 |
附录2 MAXEIG分析结果 | 第180-183页 |
附录3 知情同意书 | 第183-184页 |
附录4 青少年自伤行为问卷(样题) | 第184-185页 |
附录5 情绪调节困难问卷(样题) | 第185-186页 |
附录6 BPD和社会称许性问卷(样题) | 第186-187页 |
附录7 情绪反应性(样题) | 第187-188页 |
附录8 童年期创伤经验(样题) | 第188-189页 |
附录9 自评焦虑问卷BAI(样题) | 第189-190页 |
附录10 流调用抑郁量表(样题) | 第190-191页 |
附录11 实验前后情绪报告表 | 第191-193页 |
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| 第193-195页 |
在校参与课题项目 | 第195-196页 |
致谢 | 第196-1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