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软件论文--程序包(应用软件)论文--办公自动化系统论文

中西方人脑形态学研究与大样本中国人脑模板构建

论文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第一章 绪论第15-25页
    1.1 人脑模板研究意义第15页
    1.2 人脑模板的发展历史第15-20页
    1.3 中国人脑模板研究现状第20-22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组织结构第22-23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23-25页
第二章 核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第25-33页
    2.1 核磁共振现象与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核磁共振现象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第27-29页
    2.2 功能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基于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生理机制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基于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磁共振数据采集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流程与基本概念第30-32页
    2.3 小结第32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32-33页
第三章 中西方人脑整体形态学比较第33-48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3-34页
    3.2 被试和方法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中西方人脑高分辨率磁共振数据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数据处理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形态学测量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中西方人脑表面三维显示第35-36页
    3.3 结果第36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长、宽、高和体积测量结果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形状结果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1 横断位投影数据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2 矢状位投影数据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3 冠状位投影数据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中西方人脑各五名被试大脑形态三维表面显示第44-46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46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46-48页
第四章 中西方人脑胼胝体厚度比较与爱因斯坦大脑研究第48-77页
    4.1 胼胝体解剖第49-50页
    4.2 胼胝体分析方法回顾第50-52页
    4.3 肼胝体厚度测量软件编写第52-54页
    4.4 中西方人脑胼胝体厚度比较第54-64页
    4.5 爱因斯坦大脑研究最新发现--基于胼胝体厚度的分析第64-73页
    4.6 小结第73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73-77页
第五章 大样本中国人脑模板构建第77-94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77-78页
    5.2 材料与方法第78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验志愿者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成像设备与扫描参数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模板数据处理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1 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中国人脑标准空间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2 中国人脑T1加权像模板与组织概率图构建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3 多模态中国人脑三维模板构建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4 中国人脑皮质下灰质神经核团概率模板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5 中国人脑解剖标记模板构建第83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讨论第83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中国人脑模板线性与非线性配准结果比较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中国人脑多模态模板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中国人脑组织概率图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中国人脑空间皮质下灰质祌经核团模板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中国人脑空间解剖标记模板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中国人脑模板CHN200与西方人脑模板ICBM152形态学比较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7 中国人群脑形态学数据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8 中西方人群与中西方人脑模板形态学比较第89-92页
    5.4 结论第92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92-94页
第六章 中西方人脑模板的组织分割、空间标准化及功能定位比较第94-115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94页
    6.2 材料与方法第94-9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实验被试、功能定位任务与扫描参数第94-9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高分辨率结构像数据处理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功能数据处理第97-98页
    6.3 结果与讨论第98-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三种模板组织概率图得到的颅内容积三维表面显示第98-10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三种不同脑模板空间标准化结果比较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场图序列对功能像变形的校正第107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双手运动功能定位任务在三种不同脑模板空间激活结果比较第109-113页
    6.4 结论第113-115页
第七章 中国人脑模板的科研应用—青少年广泛性焦虑症的VBM研究第115-123页
    7.1 引言第115-116页
    7.2 材料与方法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被试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成像设备与扫描参数第11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数据处理第117-118页
    7.3 结果第118-12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被试信息与量表分值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全脑灰质VBM分析结果第119-120页
    7.4 讨论第120-121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21-123页
第八章 常规fMRI数据处理方法比较与功能磁共振成像人脑不可靠脑区检测第123-142页
    8.1 前言第123-124页
    8.2 方法第124-127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被试与数据采集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静息态图像预处理与空间标准化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8.2.3 静息态空间标准化结果验证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8.2.4 静息态组独立成分分析第127页
        8.2.5 任务态数据处理第127页
    8.3 结果第127-136页
    8.4 讨论第136-138页
    8.5 结论第138页
    8.6 局限性第138-139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39-142页
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第142-144页
    9.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贡献第142-143页
    9.2 后续工作第143-144页
附录1 中西方人脑被试编号及年龄信息表第144-146页
附录2 动手运动功能定位任务核磁共振检查知情同意书第146-148页
附录3 广泛性焦虑症筛查量表第148-152页
附录4 论文发表情况第152-153页
后记第153-155页

论文共1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活动轮廓模型中向量场基本理论及发展
下一篇:Research on Key Techniques of Heterogeneous 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