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5-18页 |
1.2 活动轮廓模型研究现状 | 第18-28页 |
1.2.1 参数活动轮廓模型 | 第19-20页 |
1.2.2 能量最小化 | 第20-21页 |
1.2.3 静态向量场 | 第21-23页 |
1.2.4 动态向量场 | 第23页 |
1.2.5 几何活动轮廓模型 | 第23-27页 |
1.2.6 参数活动轮廓和几何活动轮廓模型的联系 | 第27-28页 |
1.3 存在的问题 | 第28页 |
1.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向量场基本理论介绍 | 第29-42页 |
2.1 基本知识 | 第29-33页 |
2.1.1 散度与旋度 | 第29-30页 |
2.1.2 基本运算 | 第30-32页 |
2.1.3 向量场中的临界点 | 第32-33页 |
2.2 基本定理 | 第33-34页 |
2.3 典型的向量场 | 第34-41页 |
2.3.1 边界向量场 (BVF) | 第34-36页 |
2.3.2 基于场论构造向量场 | 第36-39页 |
2.3.3 插值旋转和吸引流 (ISAF) 向量场 | 第39-40页 |
2.3.4 静磁场活动轮廓 (MAC) | 第40-4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三章 基于静态向量场的自适应动态冲量力场 | 第42-66页 |
3.1 引言 | 第42-44页 |
3.2 活动轮廓模型中的过早收敛分析 | 第44-47页 |
3.2.1 活动轮廓模型和梯度下降算法 | 第44-45页 |
3.2.2 外部力向量场 | 第45-46页 |
3.2.3 过早收敛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3 带有冲量的梯度下降算法 | 第47-48页 |
3.4 提出的方法 | 第48-54页 |
3.4.1 活动轮廓模型的自适应冲量方法 | 第50-51页 |
3.4.2 自适应冲量方法处理过早收敛问题分析 | 第51-54页 |
3.5 实验结果 | 第54-64页 |
3.5.1 凹形边界提取 | 第55-60页 |
3.5.2 和冲量水平集方法在噪声稳健性比较 | 第60-62页 |
3.5.3 真实图像仿真 | 第62-64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四章 动态约束向量场卷积和偏向向量场卷积 | 第66-89页 |
4.1 引言 | 第66-67页 |
4.2 VFC 中外部力相关性分析 | 第67-68页 |
4.2.1 向量场卷积 (VFC) | 第67页 |
4.2.2 不同边界点产生外部力的相关性分析 | 第67-68页 |
4.3 动态约束向量场卷积 (DCVFC) | 第68-71页 |
4.3.1 动态约束向量场卷积的构造 | 第70页 |
4.3.2 VFC 与 DCVFC 的联系 | 第70-71页 |
4.4 实验结果 | 第71-75页 |
4.4.1 深凹形边界提取 | 第71-73页 |
4.4.2 灰度图像 | 第73-75页 |
4.5 偏向向量场卷积 (BVFC) | 第75-80页 |
4.5.1 偏向向量场 (BVFC) 的构造 | 第75-77页 |
4.5.2 BVFC 活动轮廓模型的演化方法 | 第77-79页 |
4.5.3 BVFC 和 HVFC, DCVFC 的联系 | 第79-80页 |
4.6 实验结果 | 第80-86页 |
4.6.1 深凹及复杂凹形边界提取 | 第80-84页 |
4.6.2 灰度图像测试及量化分析 | 第84-86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86-89页 |
第五章 多阶段向量场活动轮廓模型 | 第89-105页 |
5.1 引言 | 第89-90页 |
5.2 提出的方法 | 第90-97页 |
5.2.1 轮廓曲线的样本点到目标点之间的映射 | 第90-91页 |
5.2.2 生成向量场 | 第91-93页 |
5.2.3 提出的向量场的特征 | 第93-97页 |
5.3 实验结果 | 第97-104页 |
5.3.1 合成图像仿真 | 第97-98页 |
5.3.2 真实图像仿真 | 第98-10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04-105页 |
总结 | 第105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18-120页 |
致谢 | 第120-121页 |
附件 | 第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