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18页 |
1 重金属胁迫下AM真菌的生理生态学效应 | 第11-13页 |
1.1 重金属胁迫条件下AM真菌的多样性 | 第11-12页 |
1.2 重金属对AM真菌孢子数和侵染率的影响 | 第12-13页 |
2 AM真菌提高植物耐重金属胁迫的机制 | 第13-17页 |
2.1 菌丝体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 | 第13-14页 |
2.2 菌根分泌物对重金属的螯合作用 | 第14页 |
2.3 促进宿主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 | 第14-15页 |
2.4 调节重金属在宿主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分布 | 第15页 |
2.5 改变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和内源激素水平 | 第15-16页 |
2.6 调节参与吸收和转运重金属离子的基因的表达 | 第16-17页 |
3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接种AM真菌对紫花苜蓿Cd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| 第18-41页 |
1 引言 | 第18-19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1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19页 |
2.2 试验设计 | 第19-20页 |
2.3 试验收获及样品制备与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3.1 样品株高及生物量的测定 | 第20页 |
2.3.2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| 第20页 |
2.3.3 样品Cd浓度的测定 | 第20-21页 |
2.3.4 样品磷浓度的测定 | 第21页 |
2.3.5 数据分析 | 第21页 |
2.3.6 计算方法 | 第21页 |
3 结果 | 第21-36页 |
3.1 紫花苜蓿的AM真菌侵染率 | 第21-22页 |
3.2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生长特征的影 | 第22-26页 |
3.2.1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株高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3.2.2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3.2.3 紫花苜蓿的菌根依赖性 | 第24-25页 |
3.2.4 AM真菌对紫花苜蓿磷营养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3.3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磷营养状况的影响 | 第26-30页 |
3.3.1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磷浓度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3.3.2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磷含量的影响 | 第27-30页 |
3.4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Cd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| 第30-36页 |
3.4.1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Cd浓度的影响 | 第30-33页 |
3.4.2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Cd含量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4.3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Cd分配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4 讨论 | 第36-41页 |
4.1 不同处理对AM真菌侵染率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4.2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4.3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菌根依赖性的影响 | 第38页 |
4.4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磷营养状况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4.5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吸收和分配Cd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不同磷水平条件下接种AM真菌对紫花苜蓿Cd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| 第41-71页 |
1 引言 | 第41-42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42-43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42页 |
2.2 试验设计 | 第42页 |
2.3 试验收获及样品制备与分析 | 第42-43页 |
2.3.1 样品株高及生物量的测定 | 第42-43页 |
2.3.2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| 第43页 |
2.3.3 紫花苜蓿各部分的镉浓度测定方法 | 第43页 |
2.3.4 样品磷含量的测定 | 第43页 |
2.3.5 数据分析 | 第43页 |
2.3.6 计算方法 | 第43页 |
3 结果 | 第43-66页 |
3.1 紫花苜蓿的AM真菌侵染率 | 第43-45页 |
3.2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生长特征的影 | 第45-53页 |
3.2.1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株高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2.2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3.2.3 紫花苜蓿的菌根依赖性 | 第48-50页 |
3.2.4 AM真菌对紫花苜蓿磷营养的影响 | 第50-53页 |
3.3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磷营养状况的影响 | 第53-59页 |
3.3.1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磷浓度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3.3.2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磷含量的影响 | 第55-59页 |
3.4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Cd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| 第59-66页 |
3.4.1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Cd浓度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3.4.2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Cd含量的影响 | 第61-65页 |
3.4.3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Cd分配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4 讨论 | 第66-71页 |
4.1 不同处理对AM真菌侵染率的影响 | 第66-68页 |
4.2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| 第68页 |
4.3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菌根依赖性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4.4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磷营养状况的影响 | 第69页 |
4.5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吸收和分配Cd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第四章 重金属Cd在紫花苜蓿体内沉积位点的显微观察 | 第71-76页 |
1 引言 | 第71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71-73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71-72页 |
2.2 试验设计 | 第72页 |
2.3 试验方法 | 第72-73页 |
3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73-75页 |
3.1 Cd在紫花苜蓿茎中的沉积位点 | 第73-75页 |
3.2 Cd在紫花苜蓿茎中的沉积位点 | 第75页 |
4 讨论 | 第75-76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6页 |
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项目资助 | 第86-87页 |
致谢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