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工程概况和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9-12页 |
1.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.1 技术路线 | 第12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4 完成的工作量 | 第13页 |
1.5 取得的认识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元磨高等级公路的工程地质条件 | 第14-29页 |
2.1 公路概况 | 第14-17页 |
2.1.1 建设概况 | 第14页 |
2.1.2 主要控制点和线 | 第14-17页 |
2.2 元磨高等级公路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 | 第17-24页 |
2.2.1 构造地质概况 | 第17-19页 |
2.2.2 路线特征及地貌形态类型 | 第19-20页 |
2.2.3 沿线的夷平面及其相对应的气候类型 | 第20-22页 |
2.2.4 沿线地貌成因类型及地貌单元划分 | 第22-23页 |
2.2.5 元磨高等级公路沿线的地层 | 第23-24页 |
2.2.6 元磨高等级公路的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4页 |
2.3 元磨高等级公路滑坡地质成因分析 | 第24-29页 |
2.3.1 云南红层的地质灾害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3.2 其它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| 第25-29页 |
第三章 公路工程点的监测 | 第29-45页 |
3.1 K235+163~+600潜伏崩塌灾害 | 第29-36页 |
3.1.1 地质条件及灾害类型 | 第29-30页 |
3.1.2 形成机理 | 第30-31页 |
3.1.3 现场变形迹象及稳定性评价 | 第31-33页 |
3.1.4 治理工程的类型及设计概况 | 第33页 |
3.1.5 工程作用的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1.6 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| 第34页 |
3.1.7 监测措施 | 第34-36页 |
3.2 K253+400~+880高堑坡滑动灾害分析 | 第36-42页 |
3.2.1 地质条件、灾害性质及变形破坏分析 | 第36-39页 |
3.2.2 边坡灾害治理工程措施及现状 | 第39-40页 |
3.2.3 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| 第40-41页 |
3.2.4 边坡治理与建议 | 第41页 |
3.2.5 监测措施 | 第41-42页 |
3.3 K335+460~+700坍塌性岩石顺层滑坡灾害 | 第42-44页 |
3.3.1 地质条件、灾害性质及变形机理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3.2 灾害治理工程的现状 | 第43页 |
3.3.3 评价 | 第43-44页 |
3.4 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数值模拟计算 | 第45-74页 |
4.1 渗流介质模型 | 第45-46页 |
4.2 有限元理论简介 | 第46-50页 |
4.2.1 有限元基本理论 | 第46-48页 |
4.2.2 有限元分析软件 | 第48-50页 |
4.3 工作步骤 | 第50页 |
4.4 典型工点边坡数值计算 | 第50-72页 |
4.4.1 K235+160~+600边坡 | 第52-57页 |
4.4.2 K253+720~+880边坡 | 第57-62页 |
4.4.3 K253+400~+560边坡 | 第62-67页 |
4.4.4 K336+470~+730边坡 | 第67-72页 |
4.5 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74-76页 |
附录:ANSYS二次开发程序代码 | 第76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1页 |
致谢 | 第91-9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