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餐灶火焰适配性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主要符号表 | 第9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1.2 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1.2.1 火焰形态研究 | 第12-14页 |
| 1.2.2 炉内传热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1.3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| 1.4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| 1.5 论文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章 炉内燃烧与火焰 | 第18-24页 |
| 2.1 燃烧与火焰概念 | 第18-19页 |
| 2.2 火焰分类 | 第19-20页 |
| 2.3 火焰特性 | 第20-24页 |
| 2.3.1 火焰形状 | 第20-21页 |
| 2.3.2 火焰温度分布 | 第21-22页 |
| 2.3.3 火焰速度分布 | 第22-24页 |
| 第三章 中餐灶炉内燃烧模型 | 第24-34页 |
| 3.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| 第24-25页 |
| 3.2 炉内燃烧模型 | 第25-28页 |
| 3.2.1 雾化模型 | 第25页 |
| 3.2.2 湍流模型 | 第25-26页 |
| 3.2.3 湍流燃烧模型 | 第26-27页 |
| 3.2.4 辐射传热模型 | 第27-28页 |
| 3.3 边界条件设置 | 第28-30页 |
| 3.3.1 空气入口边界条件 | 第28-29页 |
| 3.3.2 离散相边界条件 | 第29页 |
| 3.3.3 壁面边界条件 | 第29-30页 |
| 3.3.4 辐射边界条件 | 第30页 |
| 3.3.5 出口边界条件 | 第30页 |
| 3.4 燃烧模型验证 | 第30-34页 |
| 3.4.1 火焰形态验证 | 第31-32页 |
| 3.4.2 炉内传热验证 | 第32-34页 |
| 第四章 中餐灶火焰适配性分析 | 第34-61页 |
| 4.1 炉内燃烧过程分析 | 第34-40页 |
| 4.1.1 速度场模拟结果 | 第34-38页 |
| 4.1.2 温度场模拟结果 | 第38-40页 |
| 4.2 喷雾锥角影响分析 | 第40-46页 |
| 4.2.1 速度场模拟结果 | 第40-41页 |
| 4.2.2 温度场模拟结果 | 第41-43页 |
| 4.2.3 炉内传热模拟结果 | 第43-46页 |
| 4.3 炉膛结构及喷雾锥角影响分析 | 第46-60页 |
| 4.3.1 实验设计 | 第46-47页 |
| 4.3.2 速度场模拟结果 | 第47-51页 |
| 4.3.3 温度场模拟结果 | 第51-54页 |
| 4.3.4 炉内传热模拟结果 | 第54-60页 |
| 4.4 小结 | 第60-61页 |
| 第五章 中餐灶火焰适配性数学模型 | 第61-82页 |
| 5.1 炉内传热方式 | 第61-64页 |
| 5.1.1 对流传热 | 第61-62页 |
| 5.1.2 辐射传热 | 第62-63页 |
| 5.1.3 炉内传热计算模型 | 第63-64页 |
| 5.2 炉膛结构参数 | 第64-65页 |
| 5.3 炉内烟气对流传热 | 第65-70页 |
| 5.3.1 锅体对流传热 | 第65-68页 |
| 5.3.2 水套对流传热 | 第68-70页 |
| 5.4 炉内辐射传热 | 第70-78页 |
| 5.4.1 固体火焰辐射模型 | 第70-74页 |
| 5.4.2 火焰面与水套壁之间辐射传热 | 第74-76页 |
| 5.4.3 火焰面与锅底之间辐射传热 | 第76-77页 |
| 5.4.4 高温烟气辐射传热 | 第77-78页 |
| 5.5 计算结果汇总 | 第78-81页 |
| 5.6 小结 | 第81-82页 |
| 第六章 中餐灶火焰适配性评价软件 | 第82-88页 |
| 6.1 程序开发工具 | 第82页 |
| 6.2 程序功能 | 第82-83页 |
| 6.3 程序编制及运行 | 第83-88页 |
| 6.3.1 程序编制 | 第83-84页 |
| 6.3.2 程序运行 | 第84-88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8-91页 |
| 7.1 结论 | 第88-89页 |
| 7.2 展望 | 第89-9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1-94页 |
| 附录(部分 VB 源程序) | 第94-107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07-108页 |
| 致谢 | 第1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