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糖料作物论文--芦粟(糖高粱)论文

甜高粱遗传图谱的构建及能源相关性状的QTL定位

中文摘要第1-11页
英文摘要第11-14页
1 前言第14-40页
   ·甜高粱的起源与分类第15-16页
   ·甜高粱的遗传育种研究第16-18页
     ·甜高粱遗传研究第16-17页
     ·甜高粱育种研究第17-18页
   ·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18-30页
     ·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的遗传标记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·基于sorthern 杂交的分子标记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·基于 PCR 的分子标记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·单核苷酸多态性(SNP)第22页
     ·遗传图谱的作图群体第22-23页
     ·高粱遗传图谱的构建第23-30页
       ·初期的高粱遗传图谱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·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·SSR 标记在图谱构建中的应用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遗传图谱连锁群间的对应关系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·整合图谱的绘制第29-30页
   ·数量性状 QTL 定位第30-39页
     ·QTL 定位的原理与方法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·单个标记 QTL 作图法第32页
       ·区间作图法(interval mapping,IM)第32页
       ·复合区间定位法(composite interval mapping,IM)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·完备区间作图法(CICM)第33页
       ·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(MICM)第33-34页
     ·QTL 作图的分析软件第34-35页
     ·QTL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第35-37页
     ·高粱的 QTL 定位第37-39页
   ·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9-40页
2 材料与方法第40-44页
   ·实验材料第40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40-44页
     ·作图群体的构建和表型测定第40-41页
     ·SSR 标记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·SSR 引物第41页
       ·DNA 提取第41页
       ·PCR 反应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·PCR 扩增产物检测第42页
     ·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第42页
     ·农艺性状的 QTL 定位第42-43页
     ·株高、糖度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·株高、糖度的性状调查第43页
       ·性状的遗传分析第43-44页
3 结果与分析第44-67页
   ·甜高粱不同茎节含糖量的变化第44-48页
     ·甜高粱各茎节锤度第44-45页
     ·不同茎节锤度与茎秆锤度、榨汁率相关性分析第45-47页
     ·茎节锤度和茎秆锤度的通径分析第47页
     ·茎节锤度和榨汁率的通径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·高粱SSR 标记技术的优化第48-51页
     ·PCR 体系大小对扩增结果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 ·不同浓度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对电泳结果的影响第49页
     ·不同银染方法对扩增结果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  ·优化体系的稳定性检测第50-51页
   ·高粱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第51-53页
   ·高粱6 个能源相关性状的表型变异及统计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·甜高粱能源相关性状的 QTL 定位第54-60页
     ·株高的 QTL 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 ·茎粗的 QTL 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 ·茎叶鲜重的 QTL 分析第56页
     ·茎秆鲜重的 QTL 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 ·茎秆液汁重的 QTL 分析第57-58页
     ·糖度的 QTL 分析第58-60页
   ·高粱穗长和千粒重的 QTL 定位第60-63页
     ·千粒重和穗长在不同环境中的表型变异及统计分析第60页
     ·千粒重的 QTL 定位第60页
     ·穗长的 QTL 定位第60-63页
   ·株高、糖度的联合世代分析第63-67页
     ·株高第63-65页
     ·糖度第65-67页
4 讨论第67-73页
   ·高粱 SSR 技术的优化第67页
   ·SSR 标记在高粱中的应用第67-68页
   ·图谱构建中的偏分离问题第68-69页
   ·甜高粱能源经济性状的基因簇第69-70页
   ·株高主效 QTL 位点的多效性第70-71页
   ·糖度的主效 QTL第71页
   ·千粒重 QTL 与能源相关性状表达热点区的关联第71-72页
   ·基因遗传效应与 QTL 定位结果的比较第72-73页
5 结论第73-74页
6 参考文献第74-88页
7 致谢第88-90页
8 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90-91页
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第91页

论文共9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
下一篇:小麦盐胁迫响应基因TaACO1和TaSTPK的克隆与功能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