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3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3-18页 |
1 前言 | 第18-33页 |
·研究目的意义 | 第18-2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1-33页 |
·小麦生产发展趋势 | 第21页 |
·不同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和生育特点及技术要点 | 第21-29页 |
·山东省小麦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| 第21-22页 |
·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| 第22-24页 |
·冬小麦独秆栽培技术技术 | 第24-25页 |
·旱地小麦栽培技术体系 | 第25页 |
·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| 第25-26页 |
·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| 第26-27页 |
·保护性耕作技术 | 第27-28页 |
·其他栽培技术体系 | 第28-29页 |
·小麦的光热利用率 | 第29-30页 |
·氮素营养对冬小麦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·土壤基础及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33-38页 |
·试验设计与实施概况 | 第33-35页 |
·不同栽培技术体系与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关系(试验一) | 第33-34页 |
·不同栽培体系与冬小麦产量及氮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(试验二) | 第34-35页 |
·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35-38页 |
·群体发展动态及产量构成 | 第35-36页 |
·群体发展动态 | 第35页 |
·干物质积累动态 | 第35页 |
·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 | 第35-36页 |
·籽粒产量 | 第36页 |
·水分利用效率 | 第36页 |
·氮素利用效率 | 第36页 |
·光合性能 | 第36-37页 |
·冠层光截获 | 第36-37页 |
·荧光动力学参数 | 第37页 |
·旗叶净光合速率 | 第37页 |
·群体净光合速率 | 第37页 |
·叶绿素含量 | 第37页 |
·光能利用率的计算 | 第37页 |
·籽粒品质指标 | 第37-38页 |
·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| 第38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76页 |
·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| 第38-68页 |
·对群体发展动态的影响 | 第38-42页 |
·对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| 第42-46页 |
·对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·对单茎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·对叶面积的影响 | 第46-50页 |
·对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·对单茎叶面积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·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·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| 第52-57页 |
·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·对面粉沉降值及湿面筋含量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·对面粉粉质仪指标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·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·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57-64页 |
·对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·对旗叶荧光参数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·对冠层光截获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·对群体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·对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·对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·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·对氮素利用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·不同栽培技术体系与冬小麦产量和氮水资源利用效率关系研究 | 第68-76页 |
·对群体发展动态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·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·对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| 第69页 |
·对单茎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·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叶面积的影响 | 第70-72页 |
·对群体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·对单茎叶面积动态变化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·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·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·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·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·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| 第76页 |
4 讨论 | 第76-80页 |
·关于试验设计方法的选择问题 | 第76-77页 |
·氮肥底追比例对产量品质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·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分蘖成穗特点 | 第78页 |
·播期、播量与冬小麦产量、品质的互作效应 | 第78-79页 |
·不同栽培技术体系的光能利用率 | 第79-80页 |
·不同栽培技术体系的水分利用效率 | 第80页 |
5. 结论 | 第80-88页 |
·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| 第80-82页 |
·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| 第82页 |
·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分蘖成穗率的影响 | 第82-83页 |
·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光合性能的影响 | 第83-85页 |
·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| 第85页 |
·冬小麦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氮素利用的影响 | 第85-86页 |
·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 | 第86-88页 |
·试验一栽培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 | 第86页 |
·试验二栽培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 | 第86-87页 |
·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指标的选择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8页 |
致谢 | 第98-99页 |
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