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等教育论文--各科教学法、教学参考书论文--物理论文

关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1 引言第8-11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第8页
    1.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8-9页
    1.3 研究的现状第9-10页
    1.4 课题的研究方法第10-11页
2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理论基础第11-14页
    2.1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概念的界定第11页
    2.2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理论依据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布鲁纳的认知—发现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第12-14页
3 产生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第14-20页
    3.1 初高中生心理、思维、记忆方式的差异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初高中生心理发展差异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初高中生思维的差异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初高中生记忆方式的差异第15页
    3.2 初高中现行教材的差异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教材中物理知识的内容不同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教材中应用的数学知识不同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同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教材对物理知识的要求不同第17-18页
    3.3 初高中教师的教法的差异第18-20页
4 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第20-29页
    4.1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重视实验教学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联系生活实际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利用多媒体技术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22页
    4.2 改进课堂教学,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第22-23页
    4.3 教材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第23-24页
    4.4 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上的衔接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培养学生善于分析的学习习惯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、自主的学习习惯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培养学生及时复习,总结的学习习惯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培养学生对物理模型的联想能力第26页
    4.5 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基础到位,降低起点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注重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,找到深化点第27页
    4.6 加强初高中教师的交流第27-29页
5 教学案例《摩擦力》第29-34页
6 结论第34-35页
参考文献第35-37页
致谢第37页

论文共3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--以青岛市高职旅游专业为例
下一篇:潘新和写作教学观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