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金融市场论文

我国转融通模式下融资融券业务风险及其对策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导论第9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9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3 文献综述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文献简评第15-16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17-19页
第二章 转融通及融资融券业务概述第19-30页
    2.1 转融通的一般界说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转融通的含义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转融通架构及其特点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转融通模式与业务体系第20-21页
    2.2 转融通与融资融券业务的关联性分析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融资融券业务的含义及其交易特点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融资融券业务发展面临的瓶颈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转融通在融资与融券方面的优势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转融通相对于融资融券业务的必要性分析第22-24页
    2.3 发达市场典型的转融通模式及其发展概况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主要转融通模式的简要发展概况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美国的分散授信模式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日本的单轨集中制模式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我国台湾的双轨制集中信用模式第27-28页
    2.4 实施转融通模式,加快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战略意义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. 转融通模式将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转融通模式为证券公司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转融通模式有利于培育长期投资理念、促进市场投资走向成熟第29-30页
第三章 我国转融通模式的选择及其发展分析第30-37页
    3.1 我国现阶段转融通模式的选择第30-32页
    3.2 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历程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筹备阶段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起步阶段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快速发展阶第33-34页
    3.3 我国转融通模式下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特点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融资融券业务呈现严重的不均衡状态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融资融券规模相对偏小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融资融券费用较高第36-37页
第四章 我国转融通模式下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分析第37-41页
    4.1 证券公司违约风险第37-38页
    4.2 特殊利益集团的“寻租”现象的产生第38-39页
    4.3 杠杆化交易促使投机氛围更浓,加剧市场波动第39页
    4.4 上市公司股东进入转融通平台,给市场带来冲击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4.5 内幕交易更具有操纵及隐蔽性第40-41页
第五章 防范转融通模式下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的对策措施第41-49页
    5.1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第41页
    5.2 建立差别化转融通业务保证金制度第41-42页
    5.3 健全转融通业务风险管理制度第42-43页
    5.4 建立风险报告制度第43页
    5.5 完善我国证金公司主要领导的轮岗制度第43-44页
    5.6 建立转融通业务风险管理指标第44页
    5.7 加强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教育力度第44-45页
    5.8 完善预防内幕交易及“寻租”行为的措施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8.1 完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8.2 完善证券上市发行审核制度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8.3 引入对政府监管部门的问责制度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8.4 规范证券自律管理条例和建立证券市场准入规则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8.5 构媒体舆论监督体系和知情人举报制度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5.8.6 提高“寻租”事件的发生成本第47页
    5.9 成立参与主体之间的“互保基金”组织第47-49页
第六章 A证券公司转融通模式下融资融券业务风险防范的案例分析第49-53页
    6.1 A证券公司简介第49页
    6.2 案例及分析第49-53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3-55页
    7.1 研究结论第53-54页
    7.2 进一步研究方向第54-55页
致谢第55-56页
参考文献第56-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Black-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的研究和优化以及在投资中的应用
下一篇:中国五大国家中心城市金融集聚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