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届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制度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8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轨迹 | 第16-25页 |
2.1 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 | 第16-18页 |
2.1.1 协商民主理论兴起的背景 | 第16-17页 |
2.1.2 协商民主理论兴起的基础 | 第17-18页 |
2.2 协商民主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| 第18-21页 |
2.2.1 协商民主的含义 | 第18-19页 |
2.2.2 协商民主的特征 | 第19-21页 |
2.3 协商民主理论的实践形式 | 第21-23页 |
2.4 协商民主理论的价值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第一届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典范 | 第25-40页 |
3.1 人民政协产生的原因 | 第25-27页 |
3.1.1 中国特定情境 | 第25-26页 |
3.1.2 苏联的影响 | 第26页 |
3.1.3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3.2 人民政协的理论基础和内涵 | 第27-28页 |
3.2.1 人民政协的理论基础 | 第27-28页 |
3.2.2 人民政协的内涵 | 第28页 |
3.3 首届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典范 | 第28-40页 |
3.3.1 协商代表的广泛性 | 第29-31页 |
3.3.2 协商主体地位的平等性 | 第31-33页 |
3.3.3 协商内容的宽泛性 | 第33-35页 |
3.3.4 协商决定的有效性 | 第35-36页 |
3.3.5 协商程序的规范性 | 第36-37页 |
3.3.6 协商组织的完整性 | 第37-38页 |
3.3.7 协商主体的合作性 | 第38-40页 |
第4章 人民政协开辟了—条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新路 | 第40-50页 |
4.1 产生了一种新的民主形式 | 第40-42页 |
4.1.1 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的价值契合 | 第40-41页 |
4.1.2 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制度设计 | 第41-42页 |
4.2 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 | 第42-46页 |
4.2.1 “和合”思想 | 第42-43页 |
4.2.2 “中庸之道” | 第43-44页 |
4.2.3 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” | 第44-45页 |
4.2.4 民本论 | 第45-46页 |
4.3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| 第46-48页 |
4.3.1 形成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| 第46-47页 |
4.3.2 增强政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途径 | 第47-48页 |
4.4 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| 第48-50页 |
4.4.1 促进社会团结和谐 | 第48页 |
4.4.2 维护公共利益 | 第48-49页 |
4.4.3 推动政治文明建设 | 第49-50页 |
第5章 结语 | 第50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