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目的 | 第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3页 |
1.3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3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4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4.3 分析述评 | 第16页 |
1.5 研究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公共实训基地的概念及建设意义 | 第17-23页 |
2.1 实训和公共实训基地的概念 | 第17-19页 |
2.1.1 实训的概念及其分类 | 第17页 |
2.1.2 公共实训基地概念及其特点 | 第17-18页 |
2.1.3 公共实训基地服务类型 | 第18-19页 |
2.2 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现实意义 | 第19-20页 |
2.2.1 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,解决社会就业难题 | 第19页 |
2.2.2 提高劳动者实践技能,解决区域用工难题 | 第19页 |
2.2.3 创新企业人才培养,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| 第19-20页 |
2.2.4 促进政府转变职能,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| 第20页 |
2.2.5 整合市场各方资源,提高资源利用率 | 第20页 |
2.3 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创新意义 | 第20-23页 |
2.3.1 创新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| 第20-21页 |
2.3.2 创新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| 第21页 |
2.3.3 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我国公共实训基地的现状及思考 | 第23-28页 |
3.1 我国公共实训基地的演变过程 | 第23-24页 |
3.1.1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阶段 | 第23页 |
3.1.2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阶段 | 第23页 |
3.1.3 以服务社会全体劳动者为主的阶段 | 第23-24页 |
3.1.4 我国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现状 | 第24页 |
3.2 我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特征 | 第24-25页 |
3.2.1 实训师资的职业性 | 第25页 |
3.2.2 教学实践的评价性 | 第25页 |
3.2.3 资金来源的公共性 | 第25页 |
3.3 目前我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 | 第25-28页 |
3.3.1 思想不够重视,缺乏规划的整体统一性 | 第25-26页 |
3.3.2 机制不够健全,缺乏管理上的制度保障 | 第26页 |
3.3.3 实训针对性不强,与企业需求有部分脱节 | 第26页 |
3.3.4 师资力量待提高,缺乏“双师型”的师资队伍 | 第26-27页 |
3.3.5 保障机制不健全,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| 第27-28页 |
第四章 个案分析 吴江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 | 第28-34页 |
4.1 规划与运行情况 | 第28页 |
4.1.1 建设规划 | 第28页 |
4.1.2 运行情况 | 第28页 |
4.2 吴江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及其运行方案设计 | 第28-29页 |
4.2.1 目标和任务 | 第28-29页 |
4.2.2 功能定位及指导原则 | 第29页 |
4.2.3 基本要求和运行方式 | 第29页 |
4.2.3.1 公共实训基地的功能和任务要求 | 第29页 |
4.2.3.2 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的运作方式 | 第29页 |
4.3 吴江区公共实训基地的三类模式 | 第29-31页 |
4.3.1 政府型综合公共实训基地 | 第29-30页 |
4.3.2 院校型基础公共实训基地 | 第30页 |
4.3.3 多方合作型专业公共实训基地 | 第30-31页 |
4.4 吴江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经验 | 第31-32页 |
4.4.1 重视硬件设施建设 | 第31-32页 |
4.4.2 创新软件建设机制 | 第32页 |
4.5 苏州吴江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及其启示 | 第32-34页 |
4.5.1 合理定位,不同基地互补 | 第32-33页 |
4.5.2 由点及面,三步走形成基地体系 | 第33页 |
4.5.3 统一规划,发挥整体效应 | 第33-34页 |
第五章 我国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其运行的构想 | 第34-40页 |
5.1 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运行总体设想 | 第34-35页 |
5.1.1 总体思路 | 第34页 |
5.1.2 具体层面 | 第34页 |
5.1.3 遵循原则 | 第34-35页 |
5.2 建设与完善公共实训基地体系的构想 | 第35-36页 |
5.2.1 完善主体参与机制 | 第35页 |
5.2.2 完善法律法规机制 | 第35页 |
5.2.3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| 第35-36页 |
5.2.4 完善成本分担机制 | 第36页 |
5.2.5 加强“双师型”师资队伍建设 | 第36页 |
5.3 建设与完善公共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构想 | 第36-40页 |
5.3.1 深化“政府主导”创建模式 | 第36-37页 |
5.3.2 创新“多方合作”共建模式 | 第37-40页 |
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其展望 | 第40-42页 |
6.1 研究回顾 | 第40页 |
6.2 未来展望 | 第40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