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2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9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0页 |
1.3.1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0页 |
1.3.2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0页 |
1.4 基本概念界定 | 第10-11页 |
1.5 研究方法、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| 第11-12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1.5.2 研究思路 | 第11页 |
1.5.3 研究创新点 | 第11-12页 |
2 女大学毕业生特征及就业结果分析 | 第12-25页 |
2.1 大学毕业生个人基本情况介绍 | 第12-20页 |
2.2 大学毕业生求职结果的性别差异 | 第20-21页 |
2.3 性别与大学生就业 | 第21-25页 |
3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| 第25-34页 |
3.1 社会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3.1.1 国家政策不健全 | 第25页 |
3.1.2 法律制度欠完善或执行不到位 | 第25-26页 |
3.2 高校教育模式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| 第26-28页 |
3.2.1 学科专业设置不均衡,教学内容滞后 | 第26-27页 |
3.2.2 教育缺乏针对性 | 第27页 |
3.2.3 就业思想教育力度不够 | 第27-28页 |
3.3 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3.3.1 女性的生理特征增加企业的成本 | 第28-29页 |
3.3.2 家务劳动的束缚使得女性的预期劳动生产率较低 | 第29页 |
3.3.3 女性对工作条件要求较苛刻 | 第29-30页 |
3.4 家庭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| 第30页 |
3.4.1 家长对女大学生的择业过分关注和干涉 | 第30页 |
3.4.2 家庭背景对女大学生求职心理的影响 | 第30页 |
3.5 女大学生自身原因对其就业的影响 | 第30-34页 |
3.5.1 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| 第30-31页 |
3.5.2 自身素质存在缺陷 | 第31-32页 |
3.5.3 不良择业心理 | 第32-34页 |
4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| 第34-41页 |
4.1 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,切实保障女大学生合法权利 | 第34-35页 |
4.1.1 政府联合企业共同创造就业岗位,安置毕业生 | 第34页 |
4.1.2 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同步提高,保障合法的权利 | 第34-35页 |
4.2 做好高校改革,为女大学生就业做好指引工作 | 第35-37页 |
4.2.1 建立就业与招聘的双向信息网络体系,实现择业者与企业双赢 | 第35-36页 |
4.2.2 国家进行教育改革,培养适合中国现状的毕业生 | 第36页 |
4.2.3 发展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| 第36-37页 |
4.3 用人单位改变落后观念,认识女大学生价值,帮助女大学生实现就业 | 第37-38页 |
4.3.1 正确看待女大学毕业生的优势 | 第37-38页 |
4.3.2 合理利用男女搭配、干活不累的心理效应 | 第38页 |
4.4 女大学毕业生要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| 第38-41页 |
4.4.1 树立健康良好的女性形象,发挥自身优势 | 第38页 |
4.4.2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,提高自身就业综合竞争力 | 第38-41页 |
5 结束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附录 | 第44-51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1-52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