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罚事后行为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7-12页 |
1.1 论题的提出和意义 | 第7-8页 |
1.2 可罚事后行为的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1.3 拟解决的问题 | 第9-10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0-12页 |
第2章 可罚事后行为的概念 | 第12-30页 |
2.1 事后行为的概念探析 | 第12-16页 |
2.1.1 事后行为概念的研究现状与评述 | 第12-15页 |
2.1.2 事后行为的概念界定 | 第15-16页 |
2.2 可罚事后行为的概念探析 | 第16-25页 |
2.2.1 可罚事后行为的概念界定 | 第16-20页 |
2.2.2 可罚事后行为的构成要件 | 第20-25页 |
2.3 可罚事后行为与相关行为 | 第25-30页 |
2.3.1 可罚事后行为与不可罚事后行为 | 第25-27页 |
2.3.2 可罚事后行为与遂后行为 | 第27-28页 |
2.3.3 可罚事后行为与伴随行为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可罚事后行为的特征 | 第30-35页 |
3.1 独立性 | 第30-32页 |
3.1.1 构成要件独立 | 第30-31页 |
3.1.2 侵害的法益独立 | 第31页 |
3.1.3 刑罚处罚独立 | 第31-32页 |
3.2 事后性 | 第32-33页 |
3.2.1 主观故意上的事后性 | 第32-33页 |
3.2.2 发生时间上的事后性 | 第33页 |
3.3 故意性 | 第33-35页 |
3.3.1 主观方面之故意 | 第33-34页 |
3.3.2 故意内容之限制 | 第34-35页 |
第4章 可罚事后行为的类型 | 第35-43页 |
4.1 以行为表现形式为标准的划分 | 第35-37页 |
4.1.1 作为的可罚事后行为 | 第35页 |
4.1.2 不作为的可罚事后行为 | 第35-36页 |
4.1.3 持有型可罚事后行为 | 第36-37页 |
4.2 以实施时间为标准的划分 | 第37-38页 |
4.2.1 即时可罚事后行为 | 第37-38页 |
4.2.2 隔时可罚事后行为 | 第38页 |
4.3 以行为结果为标准的划分 | 第38-43页 |
4.3.1 影响定罪的可罚事后行为 | 第38-40页 |
4.3.2 影响量刑的可罚事后行为 | 第40-43页 |
第5章 可罚事后行为理论的体系定位 | 第43-47页 |
5.1 可罚事后行为的理论定位 | 第43-44页 |
5.1.1 可罚事后行为与犯罪论 | 第43页 |
5.1.2 可罚事后行为与刑罚论 | 第43-44页 |
5.2 罚事后行为与罪数形态的关系 | 第44-47页 |
5.2.1 研究范畴上的交叉关系 | 第44-45页 |
5.2.2 研究意义上的交叉关系 | 第45-47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7-49页 |
6.1 结论 | 第47-48页 |
6.2 展望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