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14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(一) 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》对英语教材编写的要求 | 第10-11页 |
(二)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材的发展历程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(一) 研究目标 | 第12-13页 |
(二)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(三) 研究的意义和创新 | 第13-14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25页 |
一、教材的定义 | 第14-18页 |
(一) AECT94 和05 定义中关于教材的阐述 | 第14-16页 |
(二) 综合英语教材的定义 | 第16页 |
(三) 立体化教材的定义 | 第16-17页 |
(四) 本研究所界定的教材概念 | 第17-18页 |
二、教材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| 第18-20页 |
(一) 教材与人才培养目标 | 第18页 |
(二) 教材与人才培养规格 | 第18-19页 |
(三) 教材与人才培养过程 | 第19-20页 |
三、英语教材编写的相关研究 | 第20-22页 |
(一) 教学文件与教材编写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
(二) 需求分析与教材编写的关系 | 第21-22页 |
四、英语教材评估的相关研究 | 第22-25页 |
(一) 国外学者的语言教材评估理论 | 第22-24页 |
(二) 国内学者对国外语言教材评估理论的汲取与创新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《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》与《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》的对比分析研究 | 第25-59页 |
一、教材的简介 | 第25-30页 |
(一) 编写背景 | 第25-26页 |
(二) 指导思想 | 第26-27页 |
(三) 编写原则 | 第27-28页 |
(四) 编写的结构与体系 | 第28-30页 |
二、课文的对比与分析 | 第30-32页 |
(一) 题材 | 第31页 |
(二) 体裁 | 第31-32页 |
(三) 语言材料的篇幅 | 第32页 |
三、语言知识安排及练习设计的比较 | 第32-41页 |
(一) 语法 | 第33-38页 |
(二) 词汇 | 第38-41页 |
四、语言能力培养及练习设计的比较 | 第41-59页 |
(一) 听的能力的培养 | 第41-45页 |
(二) 说的能力的培养 | 第45-47页 |
(三) 读的能力的培养 | 第47-50页 |
(四) 写的能力的培养 | 第50-52页 |
(五) 译的能力的培养 | 第52-53页 |
(六) 语感的培养 | 第53-54页 |
(七)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| 第54-59页 |
第四章 问卷和访谈调查及数据分析与思考 | 第59-67页 |
一、本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与过程 | 第59-60页 |
(一) 本项研究的目的 | 第59页 |
(二) 研究的内容 | 第59页 |
(三) 调查范围、对象与抽样方法 | 第59-60页 |
二、调查结果与讨论 | 第60-64页 |
(一) 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结果 | 第60-63页 |
(二) 调查结论 | 第63-64页 |
三、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与教材的改进 | 第64-67页 |
(一) 《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》的使用 | 第64-66页 |
(二) 《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》的改进 | 第66-67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结束语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1页 |
附录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使用情况调查表 | 第71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