潍坊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探讨
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2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2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| 第15-16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6-19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4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5 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潍坊市基本概况 | 第22-28页 |
2.1 自然概况 | 第22-25页 |
2.1.1 地理位置 | 第22页 |
2.1.2 地形地貌 | 第22-23页 |
2.1.3 土壤、动植物资源 | 第23页 |
2.1.4 气象水文 | 第23-24页 |
2.1.5 河流水系 | 第24-25页 |
2.2 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5-28页 |
第三章 潍坊市水生态文明现状评估与问题分析 | 第28-51页 |
3.1 自然禀赋分析 | 第28-31页 |
3.1.1 自然禀赋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1.2 水资源禀赋分析 | 第29-31页 |
3.2 社会经济发展布局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3 水生态文明现状分析 | 第32-44页 |
3.3.1 水资源优化配置现状 | 第32页 |
3.3.2 水生态环境现状 | 第32-39页 |
3.3.3 水景观文化现状 | 第39-42页 |
3.3.4 防洪(潮)减灾工程现状 | 第42页 |
3.3.5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| 第42-43页 |
3.3.6 水利管理现状 | 第43-44页 |
3.4 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44-46页 |
3.4.1 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| 第44页 |
3.4.2 水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亟待提升 | 第44页 |
3.4.3 防洪(潮)减灾方面仍存薄弱环节 | 第44-45页 |
3.4.4 用水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| 第45页 |
3.4.5 水景观文化品牌形象有待进一步挖掘 | 第45页 |
3.4.6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 | 第45-46页 |
3.4.7 水生态文明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| 第46页 |
3.5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| 第46-51页 |
3.5.1 优势 | 第46-47页 |
3.5.2 劣势 | 第47-48页 |
3.5.3 机遇 | 第48页 |
3.5.4 挑战 | 第48-51页 |
第四章 思路、目标与总体布局 | 第51-59页 |
4.1 指导思想 | 第51页 |
4.2 建设思路 | 第51-53页 |
4.2.1 总体建设思路 | 第51页 |
4.2.2 分区建设思路 | 第51-53页 |
4.3 建设目标 | 第53-57页 |
4.3.1 总体目标 | 第53页 |
4.3.2 指标评价体系 | 第53-57页 |
4.4 总体布局 | 第57页 |
4.5 主要任务 | 第57-59页 |
第五章 水生态文明建设六大体系建设 | 第59-97页 |
5.1 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建设 | 第59-69页 |
5.1.1 基本思路 | 第59-62页 |
5.1.2 水源工程 | 第62-65页 |
5.1.3 水系连通工程建设 | 第65-66页 |
5.1.4 高效节水工程 | 第66-68页 |
5.1.5 雨洪资源利用工程 | 第68-69页 |
5.1.6 非常规水利用措施 | 第69页 |
5.2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建设 | 第69-83页 |
5.2.1 基本思路 | 第69-70页 |
5.2.2 水污染防治工程 | 第70页 |
5.2.3 生态湿地工程 | 第70-74页 |
5.2.4 地下水漏斗区治理工程 | 第74-75页 |
5.2.5 海咸水入侵区治理工程 | 第75-76页 |
5.2.6 水源地保护工程 | 第76-77页 |
5.2.7 水土保持工程 | 第77-83页 |
5.3 水景观文化体系建设 | 第83-87页 |
5.3.1 基本思路 | 第83页 |
5.3.2 水利风景区建设 | 第83-84页 |
5.3.3 滨水景观带建设 | 第84-86页 |
5.3.4 水文化弘扬措施 | 第86-87页 |
5.4 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| 第87-91页 |
5.4.1 基本思路 | 第87-88页 |
5.4.2 重点河道治理工程 | 第88-90页 |
5.4.3 防潮堤工程 | 第90-91页 |
5.5 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| 第91-92页 |
5.5.1 基本思路 | 第91页 |
5.5.2 主要措施 | 第91-92页 |
5.6 水生态文明管理体系建设 | 第92-97页 |
5.6.1 基本思路 | 第92页 |
5.6.2 主要措施 | 第92-97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7-99页 |
6.1 结论 | 第97页 |
6.2 展望 | 第97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-102页 |
附件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