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1.1 城市化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1.1.2 居住环境雨水利用的必要性 | 第14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2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4-15页 |
1.2.2 雨水利用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的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 景观生态设计理念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雨水利用的现状与案例分析 | 第20-50页 |
2.1. 雨水利用国内外现状 | 第20-23页 |
2.1.1 国外雨水利用的现状 | 第20-22页 |
2.1.2 国内雨水利用的现状 | 第22-23页 |
2.2 波特兰市雨水案例分析 | 第23-30页 |
2.2.1 波特兰市会议中心的雨水花园 | 第24-26页 |
2.2.2 波特兰西南—二大街绿色街道景观设计美国 | 第26-30页 |
2.3 昆明弥勒寺公园 | 第30-36页 |
2.3.1 公园现状展示 | 第31-32页 |
2.3.2 弥勒寺雨水处理方法总结 | 第32-36页 |
2.4 上海后滩公园 | 第36-46页 |
2.4.1 现场调研 | 第38-41页 |
2.4.2 设计方法和策略分析 | 第41-42页 |
2.4.3 湿地净化系统 | 第42-46页 |
2.5 总结分析 | 第46-50页 |
2.5.1 集水系统 | 第47-48页 |
2.5.2 输水系统 | 第48-49页 |
2.5.3 储存系统 | 第49-50页 |
第三章 雨水利用的概念、策略和原则 | 第50-78页 |
3.1 雨水利用的含义 | 第50-54页 |
3.1.1 雨水利用系统的类型 | 第50-51页 |
3.1.2 雨水入渗系统 | 第51-52页 |
3.1.3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| 第52-53页 |
3.1.4 生活杂用水收集系统 | 第53页 |
3.1.5 弃流系统 | 第53-54页 |
3.1.6 调蓄排放系统的构成 | 第54页 |
3.2 雨水利用工程相关计算公式 | 第54-58页 |
3.3 雨水利用——低影响开发的原则 | 第58-62页 |
3.3.1 低影响开发的概念 | 第58-59页 |
3.3.2 低影响开发的目标与原则 | 第59-60页 |
3.3.3 低影响开发下的景观管理措施 | 第60-61页 |
3.3.4 雨水利用的管理模式 | 第61-62页 |
3.4 雨水利用系统景观措施的具体介绍 | 第62-78页 |
3.4.1 雨水花园 | 第62-65页 |
3.4.2 下凹绿地 | 第65-67页 |
3.4.3 渗透井和渗透管沟 | 第67-68页 |
3.4.4 填石暗沟 | 第68页 |
3.4.5 生态溪流 | 第68-71页 |
3.4.6 雨水池塘 | 第71-72页 |
3.4.7 生物滞留池 | 第72-74页 |
3.4.8 渗透性铺装 | 第74-75页 |
3.4.9 绿色屋顶 | 第75-78页 |
第四章 大理钜融城景观设计方案阐述 | 第78-132页 |
4.1 项目背景 | 第78-82页 |
4.1.1 自然地理环境 | 第79-80页 |
4.1.2 大理文化艺术 | 第80-81页 |
4.1.3 大理气候分析 | 第81-82页 |
4.2 前期分析 | 第82-86页 |
4.2.1 现场状况 | 第82-85页 |
4.2.2 周边交通分析 | 第85页 |
4.2.3 SWTO分析 | 第85-86页 |
4.3 方案设计理念分析 | 第86-89页 |
4.3.1 主要解决的问题 | 第86页 |
4.3.2 主要对策 | 第86-87页 |
4.3.3 设计目的 | 第87-89页 |
4.3.4 设计要求 | 第89页 |
4.4 设计理念 | 第89-93页 |
4.4.1 设计来源 | 第89-90页 |
4.4.2 形式的提取 | 第90页 |
4.4.3 形式的演变 | 第90-91页 |
4.4.4 铺装设计 | 第91-92页 |
4.4.5 台阶设计 | 第92-93页 |
4.5 方案总体设计分析 | 第93-98页 |
4.6 竖向设计分析 | 第98-102页 |
4.7 钜融城雨水利用系统整体设计 | 第102-115页 |
4.7.1 钜融城雨水利用系统整体结构 | 第102-103页 |
4.7.2 钜融城雨水景观措施分布图 | 第103-111页 |
4.7.3 钜融城建筑雨水处理模式分析 | 第111-112页 |
4.7.4 钜融城三期宅间道路雨水处理模式分析 | 第112-113页 |
4.7.5 钜融城三期生态溪流雨水处理模式分析 | 第113-114页 |
4.7.6 钜融城雨水运输系统 | 第114页 |
4.7.7 钜融城雨水调蓄系统 | 第114-115页 |
4.8 锯融城雨水净化系统分析 | 第115-125页 |
4.8.1 雨水污染源分析 | 第115-116页 |
4.8.2 景观措施对雨水污染物处理能力分析 | 第116-118页 |
4.8.3 钜融城各分区雨水净化系统分析 | 第118-125页 |
4.9 大理钜融B区雨水利用相关计算 | 第125-132页 |
4.9.1 B区2年重现最大日径流量 | 第126-127页 |
4.9.2 渗透面积配置 | 第127页 |
4.9.3 B区雨水渗透设施进水量计算 | 第127-128页 |
4.9.4 B区雨水渗透设施雨水入渗量计算 | 第128-129页 |
4.9.5 B区域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年利用雨量的评估 | 第129页 |
4.9.6 整个钜融城雨水储存量的计算 | 第129-130页 |
4.9.7 整个钜融城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年利用雨量的评估 | 第130-132页 |
第五章 钜融城项目节点设计 | 第132-206页 |
5.1 钜融城一期景观具体设计 | 第132-147页 |
5.1.1 望溪园设计 | 第132-137页 |
5.1.2 艺术商业步行街 | 第137-140页 |
5.1.3 艺术中心设计 | 第140-142页 |
5.1.4 飘带栈道设计 | 第142-147页 |
5.2 钜融城二期景观具体设计 | 第147-170页 |
5.2.1 入口广场设计 | 第148-151页 |
5.2.2 商业街设计 | 第151-156页 |
5.2.3 钜融城二期宅间场地设计 | 第156-162页 |
5.2.4 艺术展馆周围设计 | 第162-165页 |
5.2.5 林中乐园设计 | 第165-168页 |
5.2.6 水面径走和宅间小院设计 | 第168-170页 |
5.3 钜融城三期景观设计 | 第170-195页 |
5.3.1 镜塘赏月设计 | 第171-174页 |
5.3.2 生态溪流设计 | 第174-185页 |
5.3.3 连心湖与木栈道设计 | 第185-190页 |
5.3.4 三期宅间小院设计 | 第190-193页 |
5.3.5 三期宅间通道设计 | 第193-195页 |
5.4 雨水景观措施施工祥图 | 第195-199页 |
5.4.1 飘带栈道施工详图 | 第195-196页 |
5.4.2 商业街局部施工详图 | 第196-198页 |
5.4.3 其他雨水景观措施施工详图 | 第198-199页 |
5.5 专项设计手法 | 第199-206页 |
5.5.1 灯光设计 | 第199-200页 |
5.5.2 廊架设计 | 第200-201页 |
5.5.3 景观亭设计 | 第201页 |
5.5.4 地下停车入口设计 | 第201-202页 |
5.5.5 植物设计 | 第202-203页 |
5.5.6 植物名录 | 第203-206页 |
第六章 总结 | 第206-210页 |
6.1 研究成果 | 第206-207页 |
6.2 本文创新点 | 第207页 |
6.3 不足与建议 | 第207-210页 |
致谢 | 第210-2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2-216页 |
附录 | 第2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