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SWMM模型的城市降雨径流规律及城市雨洪利用控制研究
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1 绪论 | 第17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7-1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8-21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3 研究的意义与主要目的 | 第21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5 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2 研究区范围及概况 | 第23-28页 |
2.1 区位概况 | 第23页 |
2.2 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 | 第23-24页 |
2.3 水文气象 | 第24-25页 |
2.4 河流水系 | 第25页 |
2.5 洪涝灾害 | 第25-28页 |
3 研究区降雨变化规律研究 | 第28-51页 |
3.1 研究区降雨变化分析 | 第28-43页 |
3.1.1 站点选取与及其数据处理 | 第28-29页 |
3.1.2 趋势分析方法 | 第29-32页 |
3.1.3 突变点分析方法 | 第32-33页 |
3.1.4 降水趋势分析 | 第33-38页 |
3.1.5 降水突变点分析 | 第38-43页 |
3.2 研究区暴雨频率及雨型分析 | 第43-49页 |
3.2.1 线型及适线方法 | 第43-44页 |
3.2.2 研究区暴雨重现期分析 | 第44-46页 |
3.2.3 典型年暴雨时程分布 | 第46-49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4 基于SWMM的降雨径流模型构建 | 第51-72页 |
4.1 SWMM模型概述 | 第51-55页 |
4.1.1 模型结构 | 第51-52页 |
4.1.2 模型功能 | 第52-53页 |
4.1.3 SWMM模型的应用 | 第53-54页 |
4.1.4 SWMM模型建模步骤 | 第54-55页 |
4.2 研究区用地背景 | 第55-59页 |
4.2.1 宛溪河流域用地背景 | 第55-57页 |
4.2.2 城市用地性质 | 第57-59页 |
4.3 排水系统及排水河道情况 | 第59-61页 |
4.3.1 雨水排水分区 | 第59-60页 |
4.3.2 排水河道设计 | 第60-61页 |
4.4 降雨数据准备 | 第61-65页 |
4.4.1 降雨雨型 | 第61页 |
4.4.2 12小时降雨分布 | 第61-63页 |
4.4.3 2小时降雨分布 | 第63-65页 |
4.5 模型建立及验证 | 第65-72页 |
4.5.1 子汇水区域划分 | 第65-67页 |
4.5.2 产汇流模型的选择 | 第67-68页 |
4.5.3 模型参数确定 | 第68-71页 |
4.5.4 模型边界条件 | 第71-72页 |
5 研究区降雨径流模拟结果及规律研究 | 第72-79页 |
5.1 径流时间参数变化规律 | 第72-75页 |
5.1.1 初始产流时间变化规律 | 第72-73页 |
5.1.2 径流持续时间变化规律 | 第73-74页 |
5.1.3 峰值响应时间变化规律 | 第74-75页 |
5.2 径流峰值变化规律 | 第75-77页 |
5.3 径流总量变化规律 | 第77-79页 |
6 城市雨洪利用及控制措施研究 | 第79-91页 |
6.1 城市雨洪利用及控制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| 第79-80页 |
6.2 城市雨洪利用及控制措施 | 第80-84页 |
6.2.1 传统措施——雨水调蓄池 | 第80-82页 |
6.2.2 低影响开发措施 | 第82-84页 |
6.3 雨洪利用控制措施效果分析 | 第84-91页 |
6.3.1 传统调蓄池雨洪利用控制效果 | 第84-87页 |
6.3.2 LID措施雨洪利用控制效果 | 第87-89页 |
6.3.3 “传统措施+LID”雨洪利用控制效果 | 第89-91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91-93页 |
7.1 结论 | 第91-92页 |
7.2 展望 | 第92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