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及其变形分析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复合地基概述 | 第11-13页 |
1.1.1 复合地基的概念 | 第11页 |
1.1.2 复合地基的分类 | 第11-13页 |
1.2 碎石桩复合地基概述 | 第13页 |
1.3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1.3.1 概述 | 第13-14页 |
1.3.2 试验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3.3 理论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3.4 数值分析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变形机理研究 | 第19-33页 |
2.1 概述 | 第19页 |
2.2 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分析 | 第19-22页 |
2.2.1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 | 第19-20页 |
2.2.2 加固砂性土地基原理 | 第20-21页 |
2.2.3 加固粘性土地基原理 | 第21-22页 |
2.3 筋箍碎石桩单桩受力变形机理 | 第22-27页 |
2.3.1 荷载传递机理 | 第22-24页 |
2.3.2 变形机理 | 第24-27页 |
2.4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变形机理 | 第27-33页 |
2.4.1 桩土共同作用 | 第27-28页 |
2.4.2 褥垫层作用 | 第28-29页 |
2.4.3 破坏模式 | 第29-33页 |
第3章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计算 | 第33-51页 |
3.1 概述 | 第33-40页 |
3.1.1 桩土应力比影响因素 | 第33-35页 |
3.1.2 常用桩土应力比计算方法 | 第35-40页 |
3.2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计算新方法 | 第40-46页 |
3.2.1 计算模型及基本假定 | 第40-41页 |
3.2.2 基本方法的建立与求解 | 第41-46页 |
3.3 算例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4 影响参数分析 | 第47-50页 |
3.4.1 筋材刚度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3.4.2 桩周土变形模量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3.4.3 面积置换率的影响 | 第49页 |
3.4.4 桩体剪胀角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4.5 桩体内摩擦角的影响 | 第5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4章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 | 第51-64页 |
4.1 概述 | 第51页 |
4.2 现有的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方法 | 第51-55页 |
4.2.1 加固区沉降量的计算 | 第52-53页 |
4.2.2 下卧层沉降量的计算 | 第53-55页 |
4.3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新方法 | 第55-63页 |
4.3.1 公式推导 | 第55页 |
4.3.2 算例分析 | 第55-57页 |
4.3.3 影响参数分析 | 第57-6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5章 工程实例分析 | 第64-71页 |
5.1 工程概况 | 第64页 |
5.2 设计计算 | 第64-67页 |
5.2.1 处置方案与效果分析 | 第64页 |
5.2.2 桩长与桩径的确定 | 第64-66页 |
5.2.3 桩距的确定 | 第66页 |
5.2.4 桩体材料与格栅材料 | 第66页 |
5.2.5 加固区的范围及布桩形式 | 第66页 |
5.2.6 桩体材料碎石灌入量计算 | 第66-67页 |
5.3 算例分析 | 第67-69页 |
5.4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成桩工艺 | 第6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附录A (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)69 | 第79-80页 |
附录B (状态C的解答) | 第80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