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膨胀土概述 | 第12-14页 |
1.2.1 膨胀土的定义 | 第12页 |
1.2.2 膨胀土的分布 | 第12-13页 |
1.2.3 膨胀土的成因及分类 | 第13页 |
1.2.4 膨胀土的工程危害 | 第13-14页 |
1.3 流变学概述 | 第14-22页 |
1.3.1 流变学简介 | 第14页 |
1.3.2 岩土体长期强度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.3 蠕变模型研究 | 第16-21页 |
1.3.4 锚杆蠕变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1.4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膨胀土土层锚杆锚-土界面剪切蠕变试验 | 第24-40页 |
2.1 前言 | 第24页 |
2.2 土样常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| 第24-27页 |
2.2.1 自由膨胀率测定 | 第24-25页 |
2.2.2 颗粒级配曲线 | 第25-26页 |
2.2.3 击实试验 | 第26-27页 |
2.3 试样制作及试验方法 | 第27-33页 |
2.3.1 试样制作 | 第27-30页 |
2.3.2 锚-土界面瞬时剪切试验 | 第30-31页 |
2.3.3 蠕变试验装置 | 第31-32页 |
2.3.4 蠕变试验方法 | 第32-33页 |
2.4 试验结果 | 第33-38页 |
2.4.1 蠕变试验结果 | 第33-35页 |
2.4.2“陈氏加载法”处理分级加载曲线 | 第35-38页 |
2.4.3 含水率、干密度对剪切蠕变位移的影响 | 第3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3章 锚-土界面长期强度研究 | 第40-50页 |
3.1 前言 | 第40页 |
3.2 长期强度确定方法 | 第40-41页 |
3.3 等时曲线法 | 第41-43页 |
3.3.1 等时曲线法介绍 | 第41页 |
3.3.2 等时曲线法确定锚-土界面剪切长期强度 | 第41-43页 |
3.4 过渡蠕变法 | 第43-46页 |
3.4.1 过渡蠕变法简介 | 第43-44页 |
3.4.2 过渡蠕变法确定锚-土界面剪切长期强度 | 第44-46页 |
3.5 含水率、干密度影响下强度变化规律 | 第46-49页 |
3.5.1 不同含水率作用下锚-土界面剪切强度 | 第46-47页 |
3.5.2 不同干密度作用下锚-土界面剪切强度 | 第47-48页 |
3.5.3 锚-土界面长期强度与瞬时强度比值 | 第48-49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4章 锚-土界面剪切蠕变经验模型研究 | 第50-60页 |
4.1 前言 | 第50页 |
4.2 锚-土界面剪切蠕变的Singh-Mitchell模型 | 第50-52页 |
4.2.1 蠕变速率方程 | 第50-51页 |
4.2.2 蠕变方程 | 第51-52页 |
4.2.3 Singh-Mitchell模型的建立 | 第52页 |
4.3 锚-土界面剪切蠕变的Mesri模型 | 第52-54页 |
4.3.1 双曲线型应力-应变模型 | 第53-54页 |
4.3.2 Mesri蠕变模型的建立 | 第54页 |
4.4 本文建立的经验模型 | 第54-56页 |
4.4.1 函数形式确定 | 第54-55页 |
4.4.2 本文经验模型的建立 | 第55-56页 |
4.5 本文模型与其他模型对比 | 第56-58页 |
4.5.1 拟合效果对比 | 第56-57页 |
4.5.2 预测效果对比 | 第57-58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5章 基于分数阶导数和损伤力学的改进Burgers模型 | 第60-74页 |
5.1 前言 | 第60页 |
5.2 元件模型简介 | 第60-65页 |
5.2.1 流变基本元件模型 | 第60-62页 |
5.2.2 流变组合元件模型 | 第62-65页 |
5.3 基于分数阶导数和损伤力学的改进Burgers模型 | 第65-69页 |
5.3.1 分数阶导数软体元件 | 第65-67页 |
5.3.2 考虑时效损伤的模型参数变化规律 | 第67-69页 |
5.4 改进Burgers模型的试验验证 | 第69-73页 |
5.4.1 衰减及加速蠕变阶段试验验证 | 第69-72页 |
5.4.2 含水率、干密度对模型参数影响分析 | 第72-7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附录A (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)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