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特种结构论文--抗震动结构、防灾结构论文--耐震、隔震、防爆结构论文

可控摇摆自复位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1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2页
    1.2 基于性能的抗震结构体系第12页
    1.3 自复位结构体系的基本概念第12-13页
    1.4 自复位结构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结构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横向自复位结构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竖向自复位结构第16-18页
    1.5 耗能材料研究现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钢板耗能器第18-19页
    1.6 摇摆自复位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第19页
    1.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19-21页
第二章 结构有限元模型验证第21-30页
    2.1 试验概况第21-22页
    2.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试验介绍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双跨摇摆钢框架模型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柱脚模拟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预应力钢绞线的模拟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蝴蝶型耗能钢板的模拟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水平链杆的模拟第25页
    2.3 加载过程第25页
    2.4 试件的有限元软件模拟验证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A2试件有限元模拟验证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A3试件有限元模拟验证第27-28页
    2.5 模拟结果误差分析第28-29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29-30页
第三章 双跨可控摇摆自复位结构的理论分析与设计方法第30-42页
    3.1 双跨可控摇摆自复位结构体系的运动形式及理想滞回曲线分析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双跨可控摇摆自复位结构体系的运动形式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可控摇摆自复位钢框架理想滞回曲线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3.2 预应力钢绞线和钢板耗能器的力学工作原理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3.3 结构设计性能目标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双跨摇摆自复位钢框架理想推覆曲线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结构设计性能目标第35-36页
    3.4 可控摇摆自复位结构各参数设计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建筑原型、场地等基本参数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设计基底剪力和倾覆力矩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计算耗能器承载力和钢绞线初始预拉力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板耗能器参数设计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预应力钢绞线参数设计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确定框架中结构构件的尺寸第41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1-42页
第四章 三层可控摇摆自复位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第42-65页
    4.1 建立模型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建立三层可控摇摆自复位结构体系有限元模型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静力循环加载分析第43页
    4.2 自复位率对可控摇摆自复位结构体系的性能影响第43-45页
    4.3 地震波的选取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地震波的选取方法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选取地震波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选取人造波第48-49页
    4.4 结构体系在多遇地震下抗震性能分析第49-54页
    4.5 结构体系在中震下抗震性能分析第54-57页
    4.6 结构体系在罕遇地震下抗震性能分析第57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地震过程中结构体系的运动形式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罕遇地震下结构耗能器的能量耗散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结构在各地震过程中复位性能分析第62-64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64-65页
第五章 多层可控摇摆自复位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第65-88页
    5.1 拟静力加载分析第65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耗能器摆放位置对能量耗散的影响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建立多层可控摇摆自复位结构体系有限元模型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静力循环加载分析第69-70页
    5.2 多层可控摇摆自复位结构体系在多遇地震下抗震性能分析第70-75页
    5.3 多层可控摇摆自复位结构体系在中震下抗震性能分析第75-80页
    5.4 结构体系在罕遇地震下抗震性能分析第80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罕遇地震下结构各层层间位移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罕遇地震下结构耗能器的能量耗散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结构在各地震过程中复位性能分析第84-86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86-88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8-90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88-89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89-90页
参考文献第90-93页
致谢第93-94页
作者简介第94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94页

论文共9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业主方界面管理措施研究
下一篇:苏州被撤并镇区振兴策略研究--以吴江金家坝社区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