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1.1.2 研究的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1.3 研究的意义 | 第13页 |
1.2 研究对象与范围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对象 | 第13页 |
1.2.2 研究范围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基础认知与研究界定 | 第17-26页 |
2.1 研究界定 | 第17-19页 |
2.1.1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| 第17-18页 |
2.1.2 被撤并镇区的基本界定 | 第18-19页 |
2.2 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| 第19-26页 |
2.2.1 乡镇撤并相关研究 | 第19-21页 |
2.2.2 城市更新方面的进展 | 第21-23页 |
2.2.3 社区规划方面的研究 | 第23-26页 |
第三章 苏州被撤并镇区发展现状 | 第26-42页 |
3.1 乡镇撤并的大背景 | 第26-30页 |
3.1.1 我国乡镇撤并调整的总体情况 | 第26-27页 |
3.1.2 苏南地区乡镇撤并概况 | 第27-30页 |
3.2 苏州乡镇撤并概况 | 第30-38页 |
3.2.1 苏州行政区划调整历程 | 第30-33页 |
3.2.2 乡镇撤并类型- | 第33-34页 |
3.2.3 被撤并镇区的分类 | 第34-38页 |
3.3 乡镇撤并对苏州被撤并镇区发展的影响 | 第38-42页 |
3.3.1 乡镇撤并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| 第38-40页 |
3.3.2 部分被撤并镇区的发展问题和矛盾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苏州被撤并镇区振兴发展策略 | 第42-52页 |
4.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州被撤并镇区新的发展要求 | 第42-44页 |
4.1.1 功能整合要求准确把握发展定位 | 第42页 |
4.1.2 人口市民化要求产业支撑城镇化 | 第42-43页 |
4.1.3 城乡一体化要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均等化 | 第43页 |
4.1.4 绿色生态的城镇化要求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| 第43-44页 |
4.2 苏州被撤并镇区振兴发展总体策略 | 第44-52页 |
4.2.1 明确被撤并镇区发展理念 | 第44-46页 |
4.2.2 合理定位被撤并镇区的功能 | 第46-47页 |
4.2.3 整合被撤并镇区土地资源 | 第47-48页 |
4.2.4 优化被撤并镇区产业结构 | 第48页 |
4.2.5 优化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| 第48-49页 |
4.2.6 城镇与乡村居民点一体化布局 | 第49-51页 |
4.2.7 保护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吴江金家坝社区振兴发展实证研究 | 第52-65页 |
5.1 金家坝老镇区现状 | 第52-57页 |
5.1.1 金家坝社区规划概况 | 第52-53页 |
5.1.2 区位优势 | 第53-54页 |
5.1.3 地域特色 | 第54页 |
5.1.4 用地现状 | 第54-55页 |
5.1.5 产业现状 | 第55页 |
5.1.6 老镇区发展问题分析 | 第55-57页 |
5.2 金家坝社区更新改造策略 | 第57-60页 |
5.2.1 梳理老镇区道路网,完善道路交通系统 | 第57页 |
5.2.2 整合老镇区功能空间,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| 第57-58页 |
5.2.3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,促进服务业升级 | 第58-59页 |
5.2.4 协调城镇与乡村居民点一体化布局 | 第59-60页 |
5.2.5 整治老镇区滨水空间 | 第60页 |
5.3 金家坝社区振兴策略在规划上的落实 | 第60-63页 |
5.3.1 规划理念 | 第60-61页 |
5.3.2 规划原则 | 第61-62页 |
5.3.4 发展目标 | 第62-63页 |
5.3.5 规划空间布局结构 | 第63页 |
5.4 实施建议 | 第63-65页 |
5.4.1 加强规划管理,严格规划执法 | 第63-64页 |
5.4.2 强化规划监督,提倡公共参与 | 第64页 |
5.4.3 深化规划编制,落实下一层次规划 | 第64页 |
5.4.4 建立起严格高效的土地管理机制 | 第64页 |
5.4.5 处理好村庄用地权属转换过程中的利益矛盾 | 第64-65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65-68页 |
6.1 论文的主要结论 | 第65-66页 |
6.2 不足之处 | 第66页 |
6.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图表目录 | 第72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附录 | 第75-77页 |
作者简历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