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复合材料论文

WC_p/钢(铁)基复合材料微观界面形成机制及压缩性能的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1.2 WC_p/钢(铁)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及界面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WC_p/钢(铁)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WC_p/钢(铁)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第15-17页
    1.3 计算材料学的发展及第一性原理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计算材料学的发展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第一性原理第17-18页
    1.4 WC_p/钢(铁)基复合材料的制备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高能球磨混粉+真空粉末烧结制备WC_p/钢(铁)基复合材料第22页
    1.5 WC_p/钢(铁)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第22-23页
    1.6 WC_p/钢(铁)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及力学性能的研究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WC_p/钢(铁)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WC_p/钢(铁)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第24-25页
    1.7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7.1 研究意义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7.2 研究内容第26-27页
第二章 计算方法及实验设计第27-39页
    2.1 计算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2.2 电子结构计算理论第28-29页
    2.3 稳定性及化学反应先后顺序第29页
    2.4 布局分析第29-30页
    2.5 本征硬度第30页
    2.6 德拜温度第30-31页
    2.7 弹性常数及模量第31页
    2.8 复合材料的制备第31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8.1 基材、增强颗粒的选择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8.2 球磨及烧结参数的选择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8.3 粉末烧结制备WC_p/钢(铁)基复合材料第36-37页
    2.9 测试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2.10 本章小结第38-39页
第三章 WC_p/铁基复合材料中脆性相的热学和力学性质计算第39-49页
    3.1 计算模型及参数设置第39-41页
    3.2 界面相热力学稳定性第41页
    3.3 界面相力学稳定性及力学模量第41-44页
    3.4 界面相的生成机制第44-46页
    3.5 电子结构的布局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3.6 脆性相的硬度和德拜温度第47-48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48-49页
第四章 WC_p/钢(铁)基复合材料的组织及压缩断口形貌第49-77页
    4.1 脆性相的硬度和杨氏模量的实验验证第49-51页
    4.2 WC_p/钢(铁)基复合材料的组织第51-54页
    4.3 复合工艺参数对WC_p/钢(铁)基复合材料的压缩断口形貌的影响第5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不同颗粒体积分数对WC_p/铁基复合材料压缩断口形貌的影响第54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不同颗粒体积分数对WC_p/铁基复合材料压缩断口形貌的影响第64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不同颗粒形状对WC_p/钢(铁)基复合材料压缩断口形貌的影响第69-75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75-77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7-79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77-78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78-79页
致谢第79-81页
参考文献第81-87页
附录第87页

论文共8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纳米Fe2O3/CNT的水热法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
下一篇:KNN/P(VDF-TrFE)热释电复合材料与四元红外气体传感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