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锂离子电池概述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发展历程 | 第11页 |
1.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及组成 | 第11-13页 |
1.2.1 工作原理 | 第11-12页 |
1.2.2 组成部件 | 第12-13页 |
1.3 负极材料 | 第13-14页 |
1.4 Fe_2O_3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5 柔性锂离子电池 | 第16-18页 |
1.5.1 柔性锂离子电池的应用 | 第16-17页 |
1.5.2 柔性电极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6 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纳米Fe_2O_3/CNT的制备原理及表征方法 | 第19-28页 |
2.1 实验材料以及设备 | 第19-21页 |
2.1.1 碳纳米纸 | 第19页 |
2.1.2 实验化学试剂 | 第19-20页 |
2.1.3 实验表征设备 | 第20-21页 |
2.2 Fe_2O_3/CNT复合材料的制备 | 第21-23页 |
2.2.1 水热法制备Fe_2O_3/CNT原理 | 第21-22页 |
2.2.2 Fe_2O_3/CNT负极半电池的传统制备 | 第22-23页 |
2.2.3 Fe_2O_3/CNT碳纳米纸复合电极的制备 | 第23页 |
2.3 Fe_2O_3/CNT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 | 第23-26页 |
2.3.1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 | 第23-24页 |
2.3.2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 | 第24页 |
2.3.3 X射线衍射(XRD) | 第24-25页 |
2.3.4 傅里叶红外光谱(FT-IR) | 第25页 |
2.3.5 拉曼光谱(Raman) | 第25页 |
2.3.6 吸收谱 | 第25页 |
2.3.7 颗粒度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3.8 热失重 | 第26页 |
2.4 Fe_2O_3/CNT复合电极的电化学表征方法 | 第26-27页 |
2.4.1 循环伏安法(CV) | 第26页 |
2.4.2 交流阻抗谱(EIS) | 第26-27页 |
2.4.3 恒流充放电测试 | 第27页 |
2.4.4 倍率性能测试 | 第2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纳米Fe_2O_3/CNT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表征 | 第28-47页 |
3.1 水热法制备Fe_2O_3/CNT | 第28-29页 |
3.2 Fe_2O_3/CNT的表征 | 第29-41页 |
3.2.1 形貌表征—SEM,TEM | 第29-33页 |
3.2.2 结构表征——XRD,热失重,FT-IR,Raman,XPS | 第33-34页 |
3.2.3 热失重 | 第34-40页 |
3.2.4 光学性能表征——吸收谱 | 第40-41页 |
3.3 Fe_2O_3/CNT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| 第41-46页 |
3.3.1 循环伏安 | 第41-43页 |
3.3.2 恒流充放电 | 第43-44页 |
3.3.3 倍率充放电 | 第44-45页 |
3.3.4 阻抗谱 | 第45-4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纳米Fe_2O_3/CNT碳纳米纸的制备及表征 | 第47-51页 |
4.1 抽滤法制备Fe_2O_3/CNT碳纳米纸复合电极 | 第47页 |
4.2 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表征 | 第47-48页 |
4.3 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| 第48-50页 |
4.3.1 恒流充放电 | 第48-49页 |
4.3.2 倍率充放电 | 第49页 |
4.3.3 阻抗谱 | 第49-5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1-53页 |
5.1 总结 | 第51-52页 |
5.2 展望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8页 |
硕士期间成果及获奖情况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