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财政、国家财政论文--中国财政论文--国家公债、债券、外债论文

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信用评估体系构建研究

论文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1章 绪论第18-50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意义第20-22页
    1.2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思路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1.3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地方政府债务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债务信用风险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信用评估第26-27页
    1.4 文献综述第27-4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7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第35-4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总结和评述第46-48页
    1.5 可能的创新和局限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创新之处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不足之处第49-50页
第2章 理论基础第50-74页
    2.1 公共财政理论基础第50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公债理论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公共物品理论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财政分权理论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预算软约束问题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研究启示第55-59页
    2.2 公共管理理论基础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公共选择理论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新公共管理理论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研究启示第63-64页
    2.3 资本市场理论基础第64-7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有效市场理论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风险管理理论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研究启示第69-74页
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现状第74-106页
    3.1 总体规模情况第74-76页
    3.2 融资特征分析第76-79页
    3.3 政策思路演变分析第79-83页
    3.4 融资渠道与融资方式第83-9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传统融资渠道与方式第83-9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传统融资渠道与方式的风险表现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规范融资渠道与方式第93-99页
    3.5 总体偿还压力分析第99-103页
    3.6 地方债信用评级发展现状第103-10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国内信用评级发展历程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地方债信用评级发展状况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存在的问题第105-106页
第4章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的国内外对比分析第106-130页
    4.1 国际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体系第10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标准普尔第106-11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穆迪第110-11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惠誉第114-117页
    4.2 国内评级机构信用评级体系第117-12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地方政府债第117-12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城投债第123-124页
    4.3 对比分析与归纳总结第124-13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国际评级体系的借鉴意义第124-12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国际评级体系的局限性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国内评级体系的改进空间第127-130页
第5章 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第130-145页
    5.1 地方债信用风险的度量第130-13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信用利差与信用风险第130-13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信用评级与信用风险第13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本文的度量方法第131-132页
    5.2 变量设定及数据选择第132-13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影响因素的选择第132-13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实证模型设定第135-136页
    5.3 数据来源及统计性分析第136-138页
    5.4 实证结果分析第138-14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基于信用评级的结果分析第139-14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基于信用利差的结果分析第140-143页
    5.5 研究结果讨论与小结第143-145页
第6章 地方政府债务信用评估体系的构建及运用第145-166页
    6.1 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第146-147页
    6.2 评估指标的选取第147-150页
    6.3 要素权重及评估思路第150-15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层次分析法第150-15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模糊层次分析法第151-15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权重的计算第153-15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信用评估思路第154页
    6.4 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的评估体系应用第154-16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第154-15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省级地方政府信用评估结果分析第156-161页
    6.5 基于市级层面数据的评估体系应用第161-165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各要素聚类分析结果第161-163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各地市综合评分结果第163-165页
    6.6 研究结果讨论与小结第165-166页
第7章 本文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66-176页
    7.1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第166-168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建立财政重整制度,构建地方政府破产法律体系第166-16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差异化和动态化监管第167-168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完善地方政府信息披露制度第168页
    7.2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工具第168-17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构建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模型(DSA)第168-169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建立债务管理绩效评估系统(DeMPA)第169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完善地方债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第169-17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完善中期财政框架(MTFF)第170-171页
    7.3 加强隐性债务及新增城投债的风险控制第171-17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加强对信托融资、PPP等隐性债务的管理第171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加强对新增城投债的管理第171-172页
    7.4 推动信用评级机构经营模式改革第172-174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改进评级机构盈利模式第172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建立非营利性评价机构第172-173页
        7.4.3 改进评级机构的遴选方式第173-174页
    7.5 探索符合国情的地方债务信用评估体系第174-176页
        7.5.1 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的政府信用评价技术第174页
        7.5.2 建立政府信用评价结果的官方发布机制第174页
        7.5.3 加大对政府信用评价结果的应用程度第174-175页
        7.5.4 兼顾公平,适度保护低信用评级地方政府的发展第175页
        7.5.5 明确监管主体,扫除监管乱象第175-176页
参考文献第176-184页
附录第184-193页

论文共19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础设施维护费用视角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
下一篇: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问题研究--以公共财政的视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