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0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4-16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4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4-16页 |
第二节 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思路 | 第16-18页 |
一、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三、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8-19页 |
一、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8页 |
二、不足之处 | 第18-19页 |
第四节 基本框架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20-37页 |
第一节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20-27页 |
一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多种研究视角 | 第20-21页 |
二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的研究 | 第21-22页 |
三、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危机研究 | 第22-24页 |
四、地方政府债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的研究 | 第24-25页 |
五、维护费用与基础设施投资关系的研究 | 第25-27页 |
第二节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27-34页 |
一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多种研究视角 | 第27-28页 |
二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的研究 | 第28-29页 |
三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实证研究 | 第29-30页 |
四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及管理的研究 | 第30-32页 |
五、地方政府债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的研究 | 第32-33页 |
六、维护费用与基础设施投资关系的研究 | 第33-34页 |
第三节 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成果的评价 | 第34-36页 |
一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视角的局限性 | 第34-35页 |
二、本文对地方政府债务研究思路 | 第35-36页 |
第四节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、基建及其维护费用现状分析 | 第37-64页 |
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风险分析 | 第37-44页 |
一、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分析 | 第37-41页 |
二、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概况 | 第41-42页 |
三、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现状分析 | 第42-44页 |
第二节 我国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及地方债风险分析 | 第44-53页 |
一、我国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| 第44-49页 |
二、我国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分析 | 第49-51页 |
三、我国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与地方债风险的关系 | 第51-53页 |
第三节 我国地方基础设施维护及地方债风险分析 | 第53-63页 |
一、我国地方基础设施维护现状分析 | 第53-55页 |
二、我国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的关系 | 第55-56页 |
三、我国地方基础设施维护与地方债风险的关系 | 第56-57页 |
四、案例分析:我国交通运输类基础设施维护现状及问题 | 第57-60页 |
五、中外基础设施维护费用支出对比分析——以公路建设为例 | 第60-63页 |
第四节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四章 基础设施维护费用视角下地方债风险成因分析 | 第64-86页 |
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费用与地方债务预算关系分析 | 第64-75页 |
一、跨期预算约束模型 | 第64-70页 |
二、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和维护费用关系的实证分析 | 第70-73页 |
三、地方政府债务预算平衡的实证分析 | 第73-75页 |
第二节 建与护:地方政府举债动机分析 | 第75-84页 |
一、居民福利效用最大化函数模型 | 第75-77页 |
二、地方政府效用最大化函数模型 | 第77-84页 |
第三节 本章小结 | 第84-86页 |
第五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的实证分析 | 第86-115页 |
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描述 | 第86-92页 |
一、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 | 第86-87页 |
二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描述 | 第87-92页 |
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合理规模的确定 | 第92-107页 |
一、KMV模型基本理论 | 第92-93页 |
二、KMV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 | 第93-95页 |
三、债务风险的评估预警过程 | 第95-97页 |
四、KMV预警的实证分析 | 第97-104页 |
五、债务规模临界值的计算 | 第104-107页 |
第三节 基础设施维护费用视角下债务规模的实证分析 | 第107-113页 |
一、模型的设定 | 第107-108页 |
二、实证分析及结论 | 第108-113页 |
第四节 本章小结 | 第113-115页 |
第六章 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| 第115-133页 |
第一节 完善地方政府举债制度 | 第115-117页 |
一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权与事权 | 第115-116页 |
二、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| 第116页 |
三、健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举债制度体系 | 第116-117页 |
第二节 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 | 第117-120页 |
一、化解存量债,控制新增债 | 第117页 |
二、设立完善的地方政府偿债机制 | 第117-118页 |
三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度 | 第118页 |
四、完善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 | 第118-119页 |
五、增设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构 | 第119页 |
六、引入地方基础设施服务主体监管机制 | 第119页 |
七、加快存量政府债务置换,缓解债务压力 | 第119-120页 |
第三节 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费用支出的合理配置 | 第120-123页 |
一、加强地方政府对维护费用支出的重视 | 第120页 |
二、完善基础设施中债务投资决策审核机制 | 第120-121页 |
三、优化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费用支出结构 | 第121-122页 |
四、提高地方基础设施维护费用使用效率 | 第122页 |
五、设立基础设施维护费用预算机制,延长基础设施寿命 | 第122-123页 |
第四节 创新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 | 第123-132页 |
一、建立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市场化定价机制 | 第123-124页 |
二、引入资产证券化等长期融资工具 | 第124-128页 |
三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融资模式 | 第128-132页 |
第五节 本章小结 | 第132-133页 |
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133-136页 |
第一节 研究结论 | 第133-135页 |
第二节 研究展望 | 第135-1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6-146页 |
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| 第146-147页 |
致谢 | 第147-1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