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23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| 第15-18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6-18页 |
1.2 本文的研究思路 | 第18-19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4 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1.5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| 第20-23页 |
1.5.1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| 第20-21页 |
1.5.2 本文研究的难点 | 第21-22页 |
1.5.3 不足之处与下一步的研究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3-35页 |
2.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3-26页 |
2.1.1 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制度对消费者支出安排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2.1.2 政府在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发展中的责任和作用 | 第24-25页 |
2.1.3 不同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制度的福利水平比较 | 第25-26页 |
2.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6-34页 |
2.2.1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制度改革的影响 | 第26-29页 |
2.2.2 对个人账户中“空帐”运行问题的研究 | 第29页 |
2.2.3 国内社会保障体系“税费改革”对资金筹集发展的影响 | 第29-31页 |
2.2.4 企业年金的制度选择及制度优化研究 | 第31-34页 |
2.3 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| 第34-35页 |
第3章 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| 第35-43页 |
3.1 公共财政学相关理论 | 第35-38页 |
3.1.1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| 第35页 |
3.1.2 公共产品理论 | 第35-37页 |
3.1.3 新公共管理理论 | 第37-38页 |
3.2 福利经济学理论 | 第38-40页 |
3.3 其他相关理论 | 第40-42页 |
3.3.1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| 第40-41页 |
3.3.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| 第41-4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4章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制度政策改革历程研究 | 第43-63页 |
4.1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制度早期创建阶段 | 第44-47页 |
4.1.1 参照“苏联模式”的快速发展时期 | 第44-46页 |
4.1.2 动乱背景下的全面收缩时期 | 第46-47页 |
4.2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制度探索改革阶段 | 第47-49页 |
4.2.1 拨乱反正背景下的纠错时期 | 第47-48页 |
4.2.2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探索改革时期 | 第48-49页 |
4.3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制度框架形成阶段 | 第49-53页 |
4.3.1 制度框架结构的初步形成时期 | 第49-51页 |
4.3.2 制度结构的局部补充时期 | 第51-53页 |
4.4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制度整体完善阶段 | 第53-60页 |
4.5 本章小节 | 第60-63页 |
第5章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发展情况分析 | 第63-97页 |
5.1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的发展现状 | 第63-68页 |
5.1.1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结构的现状 | 第63-64页 |
5.1.2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来源的现状 | 第64-65页 |
5.1.3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规模的现状 | 第65-68页 |
5.2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发展情况分析 | 第68-87页 |
5.2.1 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发展情况分析 | 第68-81页 |
5.2.2 企业年金资金筹集发展情况分析 | 第81-85页 |
5.2.3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金筹集发展情况分析 | 第85-87页 |
5.3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| 第87-95页 |
5.3.1 受内外因素影响,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累积资金增长乏力 | 第88-89页 |
5.3.2 “城乡保”个人缴费收入增长不足,在基金收入中所占比例持续下降 | 第89-91页 |
5.3.3 基本养老保险资金收支压力日益严峻,实际收支缺口逐步扩大 | 第91-92页 |
5.3.4 企业年金发展滞后于基本养老保险的情况,仍未得到有效改善 | 第92-94页 |
5.3.5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发展严重缺乏政策支持和明确的发展定位 | 第94-9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5-97页 |
第6章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| 第97-125页 |
6.1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能力增长理论模型 | 第97-98页 |
6.2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能力增长模型方程推导及分析 | 第98-113页 |
6.2.1 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筹集能力增长模型 | 第99-106页 |
6.2.2 企业年金资金筹集能力增长模型 | 第106-108页 |
6.2.3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资金筹集能力增长模型 | 第108-111页 |
6.2.4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金筹集能力方程 | 第111-113页 |
6.3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能力增长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13-122页 |
6.3.1 方程结构对增长路径选择的影响 | 第115-117页 |
6.3.2 投资利率对资金筹集能力提高的增速效应 | 第117-119页 |
6.3.3 缴费收入在资金筹集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| 第119-122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22-125页 |
第7章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发展改革方案 | 第125-143页 |
7.1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的发展和改革原则 | 第125-131页 |
7.1.1 以人为本,继续增强缴费收入的基础性作用 | 第125-127页 |
7.1.2 调整财政补贴的作用机制,强化财政补贴的引导和调控职能 | 第127-128页 |
7.1.3 逐步扩大市场化投资机制的资金规模,提高累积资金的收益能力 | 第128-129页 |
7.1.4 推进资金筹集结构转型,加强顶层设计 | 第129-130页 |
7.1.5 明确划分账户资金的产权关系,加强对账户资金的监管 | 第130-131页 |
7.2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筹集发展改革方案 | 第131-143页 |
7.2.1 提高个人参保意愿,激发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内生驱动力 | 第131-135页 |
7.2.2 完善参加企业年金的奖罚激励机制,扩大企业年金的资金筹集范围 | 第135-138页 |
7.2.3 以具备联动机制的商业性养老保险替代低效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| 第138-139页 |
7.2.4 择机实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输出机制 | 第139-1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3-153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53-154页 |
致谢 | 第154-1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