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

水葫芦无害化处理及利用

中文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-27页
    1.1 水葫芦简介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水葫芦的生长概述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水葫芦生物入侵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水葫芦危害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水葫芦的控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4.1 物理方法控制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4.2 化学方法控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4.3 生物方法控制第13页
    1.2 水葫芦生长的影响因素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温度和湿度对水葫芦生长的影响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pH值对水葫芦生长的影响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氮磷浓度对水葫芦生长的影响第14页
    1.3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述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水体富营养的原因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水体富营养化的化学净化处理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水体富营养化的物理净化处理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净化处理第16-17页
    1.4 水葫芦的利用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水葫芦在养殖业上的应用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利用水葫芦提取黄酮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利用水葫芦制取乙醇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水葫芦中多糖的提取第19页
    1.5 重金属污染治理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我国重金属污染的现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重金属污染的治理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3.1 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3.2 重金属污染的化学修复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3.3 Cd~(2+)和Pb~(2+)污染的现状第21-22页
    1.6 植物纤维在绿色建材中的应用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植物纤维资源概述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植物纤维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植生混凝土概述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植生混凝土植生性影响因素第24页
    1.7 本课题的立论依据、总体思路和研究目的第24-26页
    1.8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创新点第26-27页
第二章 水葫芦增殖条件的优化第27-39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7-28页
    2.2 实验仪器和材料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材料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仪器第28页
    2.3 实验设计和方法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营养源对水葫芦增殖生长的影响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1 蚓肥浓度对水葫芦生长的影响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2 碳源浓度对水葫芦生长的影响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水环境条件对水葫芦生长的影响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1 pH值对水葫芦生长的影响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2 循环流速对水葫芦生长的影响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水葫芦增殖的响应面优化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测量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1 实验指标测量方法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2 实验参数的计算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3 实验数据的处理第30-31页
    2.4 结果与讨论第31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营养源对水葫芦生长的影响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1.1 蚓肥浓度对水葫芦生长的影响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1.2 碳源对水葫芦生长的影响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水环境对水葫芦生长的影响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3.1 pH值对水葫芦生长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3.2 循环流速对水葫芦生长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水葫芦增殖响应面优化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4.1 Box-Behnken实验设计方案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4.2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4.3 试验结果分析与优化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4.4 水葫芦增重率最佳条件的确定与验证第38页
    2.5 小结第38-39页
第三章 水葫芦对水体的净化第39-54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9-40页
    3.2 实验仪器和材料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材料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仪器第40页
    3.3 实验设计和方法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水质的测量方法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1 总氮的测量方法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2 总磷的测量方法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3 水体COD的测量方法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水葫芦分批培养对水质净化实验设计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1 富营养化程度对水葫芦净化的影响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2 pH值对水葫芦对水体净化的影响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3 水葫芦养殖密度对水体净化的影响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4 循环流速对水体净化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5 响应面分析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连续培养水葫芦对水质净化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实验数据的处理第43页
    3.4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43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分批培养水葫芦对水质净化的影响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.1. 水质测量的标准曲线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.2 水葫芦对不同浓度富营养污水的净化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.3 pH值对水葫芦净化富营养水体的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.4 养殖密度对水葫芦净化富营养污水的影响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.5 循环流速对水葫芦净化富营养污水的影响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分批培养水质净化响应面优化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2.1 Box-Behnken实验设计方案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2.2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2.3 试验结果分析与优化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2.4 水葫芦对水质净化的最优条件的确定与验证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水葫芦连续培养对水质净化的影响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3.1 连续培养对总氮净化的效果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3.2 连续培养对总磷净化的效果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3.3 连续培养对化学需氧量净化的效果第52-53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53-54页
第四章 水葫芦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和富集效果第54-67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4页
    4.2 实验仪器和材料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材料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仪器第54-55页
    4.3 实验设计和方法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实验方法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1 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活性的测定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2 过氧化物酶(POD)活性的测定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3 Cd~(2+)和Pb~(2+)的测定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4 水葫芦消解方法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水葫芦对重金属Cd~(2+)和Pb~(2+)的耐受性和富集实验设计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1 水葫芦对Cd~(2+)和Pb~(2+)的耐受性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2 水葫芦对Pb~(2+)、Cd~(2+)的富集作用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3 实验参数的计算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4 实验数据的处理第57-58页
    4.4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58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水葫芦对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性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1 水葫芦对Cd~(2+)的耐受性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2 水葫芦对Pb~(2+)的耐受性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水葫芦对富重金属的富集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1 Cd~(2+)和Pb~(2+)标准曲线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1 水葫芦对Pb~(2+)富集作用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3 水葫芦对Cd~(2+)富集作用第64-66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66-67页
第五章 水葫芦为材料植生混凝土制备及应用性能评价第67-85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67-68页
    5.2 实验仪器和材料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材料和性能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1 植物纤维外掺物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2 胶凝材料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3 集料性能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4 种子来源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仪器第69-70页
    5.3 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实验指标测定方法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1 水泥砂浆塌落度的测量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2 水泥砂浆扩散度的测量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3 砌块抗压强度的测量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4 砌块孔隙率的测量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5 砌块pH值的测量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植生混凝土的制备工艺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1 水葫芦掺入量对浆体和砌块性质的影响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2 水料比对浆体和砌块性质的影响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3 水泥含量对浆体和砌块性质的影响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4 植生纤维混凝土制备正交优化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植生纤维混凝土砌块应用性能评价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3.1 植生性能评价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3.2 植生纤维混凝土砌块对污水的净化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3.3 植生纤维混凝土砌块对重金属Cd~(2+)的富集第73页
    5.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水葫芦掺入量对植生混凝土的影响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.1.1 水葫芦掺入量对水泥浆体性质的影响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.1.2 水葫芦掺入量对砌块性质的影响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水泥含量对植生混凝土的影响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.2.1 水泥含量对水泥浆体性质的影响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.2.2 水泥含量对砌块性质的影响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水料比对植生混凝土的影响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.3.1 水料比对水泥浆体的影响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.3.2 水料比对砌块性质的影响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正交试验优化植生纤维混凝土制备工艺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植生纤维混凝土制备的验证实验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6 植生纤维混凝土砌块应用性能评价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.6.1 孔植生纤维混凝土砌块在种子育苗上的应用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.6.2 植生纤维混凝土砌块对污水净化和重金属的富集效果第82-84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84-85页
结论与建议第85-87页
    结论第85-86页
    建议第86-87页
参考文献第87-92页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2页

论文共9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ARM+Android平台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
下一篇:基于屈服后刚度的FRP复合加固RC柱抗震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