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的应用论文--信息处理(信息加工)论文--检索机论文

基于屏幕视觉热区的交互收敛式个性化推荐方法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1 绪论第18-3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8-20页
    1.2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范围界定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相关概念界定第21-23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第23-25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思路与内容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方法第28-29页
    1.5 创新及意义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创新点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意义第31-32页
2 个性化推荐系统研究综述第32-62页
    2.1 综述体系说明第32页
    2.2 精确性研究第32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认知论研究第32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方法论研究第47-52页
    2.3 满意化研究第52-57页
    2.4 其他相关研究第57-59页
    2.5 理论评述——矛盾论第59-62页
3 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推荐系统理论体系第62-77页
    3.1 历史背景第62页
    3.2 学科基础第62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传统学科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新兴交叉学科第65-68页
    3.3 个性化推荐系统理论核心体系第68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发展阶段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本质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内部结构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评价体系第72-74页
    3.4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理论瓶颈第74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信息科学视角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心理学视角第75-77页
4 基于屏幕视觉热区的用户偏好提取方法第77-110页
    4.1 用户浏览行为中的屏幕视觉热区第77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研究背景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研究假设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实验设计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结果分析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数据验证第83-87页
    4.2 面向用户偏好识别的网页机能分类及其判别方法第87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研究背景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相关研究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网页机能分类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特征项选取及降噪处理第90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分类器构建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实验验证第94-97页
    4.3 基于屏幕视觉热区的中文短文本关键词实时提取方法第97-10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相关研究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短文本与特征项选取第100-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模型构建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实验验证第105-109页
    4.4 总结第109-110页
5 基于屏幕视觉热区的用户偏好建模第110-151页
    5.1 基于商品特征自组织层次聚类的用户偏好模型第110-13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研究背景第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相关研究第110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研究假设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实验验证第114-131页
    5.2 基于商品特征自组织层次聚类的网络用户会话切分研究第131-14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研究背景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相关研究第132-13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用户商品类别认知的时间因素分析第133-13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网络用户会话时间段确证第134-140页
    5.3 基于屏幕视觉热区的用户偏好复合模型第140-1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研究背景第14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用户偏好复合模型逻辑体系第140-14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用户偏好复合模型的构建第142-14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实例例证第145-148页
    5.4 总结第148-151页
6 基于在线商品评分修正的推荐解释第151-186页
    6.1 研究背景第151-152页
    6.2 相关研究第152-15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偏差类型第152-15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偏差原因第153-15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影响机理第155-15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偏差矫正的方式第156-157页
    6.3 评价介入理论第157-16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理论简介第157-16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基于评价介入理论的在线商品评论体系第160-16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现有评价体系的不足第167-169页
    6.4 话语标记第169-17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基本概念第16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在线商品评论的话语标记类型第169-17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基于话语标记理论的商品评论修正体系第171-17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在线商品评论话语标记库第172-173页
    6.5 基于评价介入理论和话语标记的在线评论修正方法第173-182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评价介入理论修正体系第173-175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话语标记理论修正体系第175-178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实例例证第178-182页
    6.6 基于在线商品评论的推荐解释风格第182-184页
    6.7 总结第184-186页
7 基于用户偏好复合模型的交互收敛式个性化推荐方法第186-213页
    7.1 研究背景第186-187页
    7.2 相关研究第187-189页
    7.3 基本原则第189-191页
    7.4 交互行为与约束条件第191-194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交互行为第191-192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约束条件第192-194页
    7.5 交互收敛式的实时个性化推荐方法第194-198页
        7.5.1 收敛与发散第194-195页
        7.5.2 形式化描述第195-196页
        7.5.3 算法实现第196-198页
    7.6 原型系统构建第198-204页
    7.7 评价指标第204-205页
    7.8 实验验证第205-212页
        7.8.1 性能测试第206-207页
        7.8.2 搜索策略第207-211页
        7.8.3 登录身份第211-212页
    7.9 总结第212-213页
8 总结与展望第213-218页
    8.1 全文总结第213-215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研究贡献第213-214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尚待改进之处第214-215页
    8.2 后续研究第215-218页
参考文献第218-246页
附录1 评价介入权重体系调查问卷第246-253页
附录2 话语标记权重体系调查问卷第253-255页
学习期间研究成果第255-257页
致谢第257-260页

论文共26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键合图模型的复杂机电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研究
下一篇:GhFP1基因在棉花(Gossypium hirsutum)纤维发育中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