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粒状污染物论文

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—云相互作用卫星遥感建模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气溶胶的气候效应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气溶胶-云相互作用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气溶胶-云相互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7-18页
    1.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第18-21页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、数据与方法第21-35页
    2.1 中国东部地区气候特征第21-22页
    2.2 气溶胶及云参数的卫星观测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MODIS/Aqua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CALIOP/CALIPSO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CPR/Cloudsat第26-27页
    2.3 气象资料第27-28页
    2.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气溶胶-云相互作用指数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扩展的第一间接效应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技术路线第32-33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3-35页
第三章 气溶胶三维时空分布第35-52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5-36页
    3.2 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分布特征第36-37页
    3.3 气溶胶垂直分布时空分布特征第37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气溶胶垂直分布廓线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烟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第43-44页
    3.4 气溶胶光学厚度与PM10/PM2.5 时空分布特征比较第44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PM10/PM2.5 时空分布特征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PM浓度与AOD时空分布的异同分析第46-50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50-52页
第四章 气溶胶对夏季暖云的影响研究第52-66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2-53页
    4.2 中国东部地区不同气溶胶类型的年际变化第53-54页
    4.3 气溶胶与云参数的协同变化第54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气溶胶光学厚度-云滴有效半径的协同变化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气溶胶光学厚度与云宏观物理量的协同变化第57-59页
    4.4 气溶胶光学厚度对云滴有效半径的影响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不同污染情况下的云滴有效半径分布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水汽条件对气溶胶-云相互作用的影响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去除气象条件对气溶胶-云相互作用的影响第62-64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4-66页
第五章 夏季海陆气溶胶-云相互作用异同及气象条件影响第66-83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66-67页
    5.2 气溶胶对云参数的影响第67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云滴有效半径的变化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对云覆盖度的影响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对云顶气压的影响第72页
    5.3 气溶胶对云发展的激发作用第72-74页
    5.4 气象条件对气溶胶-云相互作用的影响第74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水汽条件的影响第75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大气热力条件的影响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大气动力条件的影响第80-81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81-83页
第六章 气溶胶和云三维结构对气溶胶-云相互作用的影响第83-97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83页
    6.2 利用卫星数据区分气溶胶层和云层混合情况的研究第83-8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多源卫星数据的协同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AOD数据的修订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气溶胶层和云层的分离与混合状态第86-87页
    6.3 气溶胶和云垂直廓线第87-89页
    6.4 气溶胶-云分离混合比例第89-90页
    6.5 混合条件下气溶胶-云相互作用第90-93页
    6.6 气溶胶-云相互作用的季节性差异第93-95页
    6.7 本章小结第95-97页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97-101页
    7.1 主要结论与讨论第97-99页
    7.2 未来工作展望第99-101页
致谢第101-103页
参考文献第103-117页
个人简历、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17-119页
    个人简历第117页
    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的项目第117-118页
    博士期间完成的主要论文工作第118-119页

论文共11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洋性经济柔鱼类渔情预报与资源量评估研究
下一篇: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培养及优势菌Jettenia asiatica有机营养特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