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--稻病虫害论文

两种水稻主要病原细菌噬菌体的分离、鉴定和特征化研究

致谢第8-9页
摘要第9-11页
Abstract第11页
1 文献综述第12-21页
    1.1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概况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发生与危害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病原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病害症状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发病条件及侵染循环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5 防治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1.2 水稻白叶枯病概况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发生与危害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病原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病害症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发病条件及侵染循环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防治方法第15页
    1.3 噬菌体研究概况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简介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结构特征及分类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感染与增殖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检测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受体研究第19-20页
    1.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-21页
2 噬菌体的分离第21-31页
    2.1 实验准备第21-22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获取宿主菌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噬菌体的分离第23-24页
    2.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第24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宿主菌的分离与验证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噬菌体的分离与纯化第29-31页
3 噬菌体生物学性质的测定及与宿主菌互作的研究第31-57页
    3.1 实验准备第31-32页
    3.2 实验方法第32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噬菌体宿主谱的测定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噬菌体的形态观察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的测定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噬菌体核酸的提取及性质的鉴定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噬菌体AP1与宿主菌互作电镜观察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噬菌体AP1对宿主菌游动性的影响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9 噬菌体AP1对宿主菌胞外多糖(EPS)产生量的影响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0 噬菌体AP1对宿主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1 噬菌体受体类型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2 RlpB基因在噬菌体AP1与宿主菌互作中的作用第37-40页
    3.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第40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噬菌体宿主谱的测定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噬菌体的形态观察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的测定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噬菌体核酸的提取及性质的鉴定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噬菌体与宿主菌互作电镜观察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8 细菌游动性测定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9 胞外多糖(EPS)的提取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0 生物膜的测定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1 噬菌体受体类型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2 RlpB基因在水稻褐条病菌-噬菌体AP1互作中的作用第53-57页
4 噬菌体生防效果的测定第57-64页
    4.1 实验准备第57页
    4.2 实验方法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噬菌体对细菌的裂解曲线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噬菌体温室防治效果测定第57-58页
    4.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第58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噬菌体对宿主菌的裂解曲线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噬菌体温室防治效果测定第59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68页
作者简历第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褐飞虱唾液蛋白的鉴定与基因功能分析
下一篇:稻瘟菌C3HC和C2H2型锌指蛋白(ZFC3、ZFC2)参与MoLon1致病过程的机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