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19页 |
1.1 植食性刺吸式昆虫唾液的组分与功能 | 第11-14页 |
1.1.1 唾液在植食性刺吸式昆虫取食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| 第11-12页 |
1.1.2 唾液在植食性刺吸式昆虫诱导植物防御中的作用 | 第12-13页 |
1.1.3 唾液在植食性刺吸式昆虫抑制植物防御中的作用 | 第13-14页 |
1.2 RNAi在昆虫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4-15页 |
1.3 褐飞虱唾液蛋白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7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褐飞虱唾液蛋白的获取与鉴定 | 第19-23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1页 |
2.1.1 供试褐飞虱与水稻 | 第19页 |
2.1.2 实验试剂与工具 | 第19-20页 |
2.1.3 毛果芸香碱诱导法收集褐飞虱唾液 | 第20页 |
2.1.4 Parafilm膜夹营养液法收集褐飞虱唾液 | 第20-21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1-23页 |
第3章 褐飞虱唾液蛋白基因的时空表达特异性 | 第23-29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5页 |
3.1.1 收集褐飞虱各发育阶段与各组织的样本 | 第23页 |
3.1.2 提取褐飞虱各样本的RNA | 第23-24页 |
3.1.3 反转录 | 第24页 |
3.1.4 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24-25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29页 |
3.2.1 褐飞虱唾液蛋白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 | 第25-26页 |
3.2.2 褐飞虱唾液蛋白基因的发育表达特异性 | 第26-27页 |
3.2.3 褐飞虱唾液蛋白基因在长短翅雌雄虫中的表达差异 | 第27-28页 |
3.2.4 分析讨论 | 第28-29页 |
第4章 褐飞虱唾液蛋白基因NlCaM的RNAi | 第29-45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4页 |
4.1.1 虫源与菌株 | 第29页 |
4.1.2 主要试剂与工具 | 第29-30页 |
4.1.3 NlCaM基因的序列分析与克隆 | 第30页 |
4.1.4 dsRNA的体外合成与显微注射 | 第30-32页 |
4.1.5 dsRNA的干扰效果检测 | 第32页 |
4.1.6 dsNlCaM干扰后褐飞虱的存活率统计 | 第32页 |
4.1.7 dsNlCaM干扰后褐飞虱的发育历期变化 | 第32页 |
4.1.8 dsNlCaM干扰后褐飞虱的取食量变化 | 第32-33页 |
4.1.9 dsNlCaM干扰后褐飞虱的取食行为变化 | 第33-34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45页 |
4.2.1 NlCaM基因的序列分析与克隆 | 第34-35页 |
4.2.2 NlCaM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 | 第35-36页 |
4.2.3 NlCaM基因的RNAi沉默效果 | 第36-37页 |
4.2.4 沉默NlCaM对褐飞虱形态、存活率、发育历期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4.2.5 沉默NlCaM对褐飞虱取食量与取食行为的影响 | 第38-42页 |
4.2.6 NlCaM基因的分析与讨论 | 第42-45页 |
第5章 褐飞虱唾液蛋白基因NlCaM的抗体制备 | 第45-49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5-48页 |
5.1.1 实验主要试剂配制 | 第45-46页 |
5.1.2 实验方法 | 第46-48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8-49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7页 |
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