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1 国外隧道安全风险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隧道安全风险研究 | 第13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6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1.3.2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二郎山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| 第16-30页 |
2.1 工程概况 | 第16-20页 |
2.1.1 地形地貌 | 第16页 |
2.1.2 地层岩性 | 第16-18页 |
2.1.3 地质构造 | 第18-19页 |
2.1.4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19页 |
2.1.5 气象条件 | 第19-20页 |
2.2 二郎山隧道施工风险辨识 | 第20-24页 |
2.2.1 安全风险因素辨识 | 第20-22页 |
2.2.2 二郎山隧道施工风险因素核对表 | 第22-23页 |
2.2.3 二郎山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筛选 | 第23-24页 |
2.3 二郎山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| 第24-29页 |
2.3.1 洞口失稳风险应对措施 | 第24-25页 |
2.3.2 软岩大变形风险应对措施 | 第25页 |
2.3.3 断层段风险应对措施 | 第25-27页 |
2.3.4 结构交叉风险应对措施 | 第27-28页 |
2.3.5 涌水风险应对措施 | 第28页 |
2.3.6 岩爆风险应对措施 | 第28-29页 |
2.3.7 瓦斯风险应对措施 | 第2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二郎山隧道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研究 | 第30-44页 |
3.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及意义 | 第30页 |
3.2 TSP隧道地震探测法研究 | 第30-34页 |
3.2.1 TSP探测原理概述 | 第30-31页 |
3.2.2 不良地质体解译方法 | 第31-32页 |
3.2.3 二郎山隧道现场探测结果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2.4 建议 | 第33-34页 |
3.3 地质雷达探测法研究 | 第34-38页 |
3.3.1 地质雷达探测原理概述 | 第34-35页 |
3.3.2 不良地质体解译方法 | 第35页 |
3.3.3 二郎山隧道现场探测结果分析 | 第35-37页 |
3.3.4 地质雷达预报结论 | 第37-38页 |
3.4 瞬变电磁法法研究 | 第38-42页 |
3.4.1 瞬变电磁法探测原理概述 | 第38-39页 |
3.4.2 探测仪器 | 第39-41页 |
3.4.3 不良地质体解译方法 | 第41页 |
3.4.4 二郎山隧道现场探测结果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4章 软岩大变形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 | 第44-55页 |
4.1 软岩大变形风险模拟 | 第44-53页 |
4.1.1 模型建立 | 第45-46页 |
4.1.2 边界及参数的选取 | 第46页 |
4.1.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| 第46-53页 |
4.2 软岩大变形防控措施 | 第53-54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5章 大断面多功能交通转换带结构失稳风险分析 | 第55-65页 |
5.1 交通转换带结构失稳风险模拟 | 第55-57页 |
5.1.1 模型建立 | 第55-56页 |
5.1.2 边界及参数的选取 | 第56-57页 |
5.1.3 施工过程模拟 | 第57页 |
5.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| 第57-63页 |
5.2.1 变形分析 | 第57-61页 |
5.2.2 应力分析 | 第61-62页 |
5.2.3 支护结构安全性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3 结构失稳防控措施 | 第63-6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结论与建议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工作经历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