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 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 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 
| 1.1 引言 | 第10-11页 | 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 
| 1.3 儿童乘员侧面碰撞安全发展趋势 | 第13页 | 
| 1.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| 第13-16页 | 
| 第2章 儿童乘员损伤机理及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| 第16-37页 | 
| 2.1 儿童乘员损伤机理 | 第16-18页 | 
| 2.1.1 损伤生物力学基本理论 | 第16页 | 
| 2.1.2 儿童损伤机理及评估准则 | 第16-18页 | 
| 2.2 儿童组织材料实验技术 | 第18-26页 | 
| 2.2.1 头部组织材料实验技术 | 第18-22页 | 
| 2.2.2 颈和脊柱实验技术 | 第22页 | 
| 2.2.3 胸腹部实验技术 | 第22-23页 | 
| 2.2.4 骨盆与四肢实验技术 | 第23-26页 | 
| 2.2.5 儿童组织材料测试不足与展望 | 第26页 | 
| 2.3 儿童结构响应实验技术 | 第26-35页 | 
| 2.3.1 头部响应实验技术 | 第26-27页 | 
| 2.3.2 颈部和脊柱响应实验技术 | 第27-28页 | 
| 2.3.3 胸腹部响应实验技术 | 第28-32页 | 
| 2.3.4 骨盆与四肢响应实验技术 | 第32页 | 
| 2.3.5 儿童尸体台车实验技术 | 第32-33页 | 
| 2.3.6 儿童志愿者台车实验技术 | 第33-34页 | 
| 2.3.7 儿童结构响应实验不足与展望 | 第34-35页 | 
| 2.4 儿童损伤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| 第35-37页 | 
| 第3章 内置式儿童约束系统侧面碰撞模型建立及验证 | 第37-45页 | 
| 3.1 计算机仿真方法 | 第37-40页 | 
| 3.1.1 多刚体-有限元耦合 | 第37页 | 
| 3.1.2 MADYMO-DYNA耦合 | 第37-40页 | 
| 3.2 内置式儿童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40-41页 | 
| 3.3 内置式儿童约束系统实车试验 | 第41-43页 | 
| 3.3.1 试验台车的准备 | 第41页 | 
| 3.3.2 试验假人准备 | 第41-42页 | 
| 3.3.3 数据采集及高速摄像系统准备 | 第42-43页 | 
| 3.4 内置式儿童约束系统仿真模型验证 | 第43页 | 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 
| 第4章 广义侧面碰撞下主受力方向及坐姿对儿童乘员损伤影响分析 | 第45-53页 | 
| 4.1 引言 | 第45页 | 
| 4.2 改进设计 | 第45-47页 | 
| 4.3 主受力方向对儿童乘员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 
| 4.3.1 仿真试验设计 | 第47页 | 
| 4.3.2 仿真结果分析 | 第47-49页 | 
| 4.4 多坐姿儿童乘员损伤分析 | 第49-52页 | 
| 4.4.1 交通统计 | 第49-50页 | 
| 4.4.2 仿真分析 | 第50-52页 | 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 
| 第5章 广义侧面碰撞下的儿童座椅优化设计 | 第53-58页 | 
| 5.1 引言 | 第53页 | 
| 5.2 优化方法 | 第53-55页 | 
| 5.2.1 优化问题定义 | 第53页 | 
| 5.2.2 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 | 第53-54页 | 
| 5.2.3 多项式响应面代理模型 | 第54-55页 | 
| 5.2.4 多目标优化及非支配遗传算法 | 第55页 | 
| 5.3 优化结果与分析 | 第55-57页 | 
| 5.3.1 试验设计结果 | 第55页 | 
| 5.3.2 多项式响应面模型构建 | 第55-56页 | 
| 5.3.3 基于非支配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 | 第56-57页 | 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 
| 总结和展望 | 第58-60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60-67页 | 
| 致谢 | 第67-68页 | 
|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