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价值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目标 | 第10页 |
1.1.3 研究价值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思路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4页 |
1.3.3 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概念阐释与理论运用 | 第16-19页 |
2.1 研究概念界定 | 第16页 |
2.1.1 城市流动儿童 | 第16页 |
2.1.2 心理适应能力 | 第16页 |
2.1.3 小组工作 | 第16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6-19页 |
2.2.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2.2 社会支持理论 | 第17页 |
2.2.3 社会学习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.4 小组动力学理论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适应需求与能力调查 | 第19-26页 |
3.1 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适应需求调查 | 第19-21页 |
3.1.1 提高自我认同感 | 第19页 |
3.1.2 提升安全感与归属感 | 第19-20页 |
3.1.3 改正偏差行为 | 第20-21页 |
3.2 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适应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1-26页 |
3.2.1 个体因素 | 第21-22页 |
3.2.2 家庭现状 | 第22-24页 |
3.2.3 学校资源 | 第24页 |
3.2.4 社会支持 | 第24-26页 |
第四章 小组实务过程 | 第26-40页 |
4.1 小组初期筹备阶段 | 第26-28页 |
4.1.1 小组组员招募 | 第26-27页 |
4.1.2 小组活动方案的规划与设计 | 第27-28页 |
4.1.3 小组目标 | 第28页 |
4.2 小组活动介入过程与分析 | 第28-40页 |
4.2.1 消除陌生感 | 第29-31页 |
4.2.2 建立相互信任关系 | 第31-33页 |
4.2.3 认知自己增强自信 | 第33-35页 |
4.2.4 增强与家庭、学校、社区联系 | 第35-37页 |
4.2.5 小组活动结束 | 第37-40页 |
第五章 小组活动的评估与反思 | 第40-46页 |
5.1 小组评估 | 第40-45页 |
5.1.1 小组方案评估 | 第40页 |
5.1.2 小组过程评估 | 第40-42页 |
5.1.3 小组结果评估 | 第42-45页 |
5.2 小组活动的不足与反思 | 第45-46页 |
5.2.1 预测问题要全面 | 第45页 |
5.2.2 处理事故要谨慎 | 第45页 |
5.2.3 协调冲突要双向 | 第45-46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46-48页 |
6.1 小组工作对改善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适应具有优势地位 | 第46-47页 |
6.1.1 推进小组文化与氛围正面效应 | 第46页 |
6.1.2 促使社会支持网络正常运行 | 第46-47页 |
6.2 社会工作者对城市流动儿童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| 第47-48页 |
6.2.1 关注服务对象问题 | 第47页 |
6.2.2 帮助服务对象成长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附录 | 第51-53页 |
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