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4-21页 |
1.2.1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4-18页 |
1.2.2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8-21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4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2-25页 |
1.4.1 网络舆情概念 | 第22-23页 |
1.4.2 网络舆情近义词辨析 | 第23页 |
1.4.3 网络舆情反转概念 | 第23-25页 |
第2章 网络舆情反转的现状 | 第25-31页 |
2.1 网络舆情反转的表现 | 第25-28页 |
2.1.1 事件数量呈扩大趋势 | 第25-26页 |
2.1.2 反转发生时间总体较短 | 第26-27页 |
2.1.3 无直接利益参与者增多 | 第27-28页 |
2.2 网络舆情反转频发的影响 | 第28-31页 |
2.2.1 网络舆情反转的积极影响 | 第28-29页 |
2.2.2 网络舆情反转的消极影响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网络舆情反转的传播特征 | 第31-39页 |
3.1 传播主体的广泛性 | 第31-33页 |
3.1.1 草根网民 | 第31-32页 |
3.1.2 精英人士 | 第32页 |
3.1.3 媒体人士 | 第32-33页 |
3.2 传播内容的极化性 | 第33-35页 |
3.2.1 内容的非理性 | 第33-34页 |
3.2.2 意见的指向性 | 第34-35页 |
3.3 传播载体的高互动性 | 第35-36页 |
3.3.1 网络媒体之间的互动 | 第35-36页 |
3.3.2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 | 第36页 |
3.4 传播效应的难控性与可控性 | 第36-39页 |
3.4.1 传播效应的难控性 | 第37页 |
3.4.2 传播效应的可控性 | 第37-39页 |
第4章 网络舆情反转产生的原因 | 第39-60页 |
4.1 网络环境是网络舆情反转的基础 | 第39-42页 |
4.1.1 网络信息不对称 | 第39-40页 |
4.1.2 网络技术的发展 | 第40-41页 |
4.1.3 媒体把关不严与框架预设 | 第41-42页 |
4.2 社会结构性压力是网络舆情反转的根源 | 第42-44页 |
4.2.1 社会阶层分化不信任感增加 | 第42-43页 |
4.2.2 二元群体对立相对剥夺感加剧 | 第43-44页 |
4.3 网民自我满足与跟风从众心理是网络舆情反转的关键 | 第44-46页 |
4.3.1 网民自我满足的个体心理对网络舆情反转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4.3.2 网民跟风从众的群体心理对网络舆情反转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4.3.3 网民的刻板印象对网络舆情反转的影响 | 第46页 |
4.4 网络舆情反转成因案例研究——以“成都女司机变道被打”事件为例 | 第46-60页 |
4.4.1 案例概述 | 第47-48页 |
4.4.2 案例分析 | 第48-55页 |
4.4.3 案例总结 | 第55-60页 |
第5章 网络舆情反转负面影响的政府应对 | 第60-68页 |
5.1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反转存在的问题 | 第60-62页 |
5.1.1 信息公开滞后导致政府形象遭质疑 | 第60-61页 |
5.1.2 被动应对舆论引发舆论倒逼政府 | 第61页 |
5.1.3 缺乏专业素养以致盲目跟风新媒体 | 第61-62页 |
5.2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反转负面影响的策略 | 第62-68页 |
5.2.1 善用媒体抢占舆论高地 | 第62-64页 |
5.2.2 加强互动强化把关人意识 | 第64-65页 |
5.2.3 提高素养培养自身意见领袖 | 第65-66页 |
5.2.4 加大问责确保舆论源头可靠性 | 第66-68页 |
结论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