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引言 | 第11-17页 |
1.1 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2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框架 | 第14-16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5 创新之处 | 第16-17页 |
2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及监管理论基础 | 第17-26页 |
2.1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概念界定 | 第17-19页 |
2.1.1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概念 | 第17-18页 |
2.1.2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特征 | 第18-19页 |
2.2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基础 | 第19-22页 |
2.2.1 资产组合投资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.2 货币危机理论 | 第20-22页 |
2.2.3 预期理论 | 第22页 |
2.3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监管理论基础 | 第22-26页 |
2.3.1 “三元悖论”理论 | 第23页 |
2.3.2 金融创新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3.3 公共利益理论 | 第24页 |
2.3.4 “大数据”理论 | 第24-26页 |
3 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| 第26-37页 |
3.1 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测算 | 第26-29页 |
3.1.1 测算数据的选取 | 第26页 |
3.1.2 测算方法的选取 | 第26-28页 |
3.1.3 测算结果 | 第28-29页 |
3.2 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现状 | 第29-31页 |
3.2.1 流动规模由过去的“匍匐”运行,转变为近年来的快速扩张 | 第29-30页 |
3.2.2 资本流动由过去的“双向”交替,逐步演变为近年的单向巨额净流出.. | 第30页 |
3.2.3 净误差与遗漏账户金额日趋加大,资本流动结构变动明显 | 第30-31页 |
3.3 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1-37页 |
3.3.1 净误差与遗漏账户规模迅速增长,隐含大量资本外逃 | 第31-33页 |
3.3.2 短期资本大量外流形成“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型”货币危机风险 | 第33-35页 |
3.3.3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经由非合规渠道情况较为严重 | 第35-37页 |
4 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监管措施与存在的问题 | 第37-48页 |
4.1 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理念 | 第37-38页 |
4.2 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主要监管措施与办法 | 第38-45页 |
4.2.1 我国外部债务政策中有关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措施 | 第39-41页 |
4.2.2 我国证券投资政策中有关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措施 | 第41-43页 |
4.2.3 我国房地产市场政策中有关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措施 | 第43-44页 |
4.2.4 我国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监管采用的技术措施 | 第44-45页 |
4.3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45-48页 |
4.3.1 宏观审慎监管理念难以改善微观审慎监管不力的局面 | 第45页 |
4.3.2 不同的监管主体之间缺少必要的协调 | 第45-46页 |
4.3.3 商业银行的监管行为与经营目标存在冲突 | 第46页 |
4.3.4 监管手段同质化、“一刀切”现象较为突出 | 第46-47页 |
4.3.5 监管措施比较单一,多为数量手段 | 第47页 |
4.3.6 监管技术手段落后 | 第47-48页 |
5 完善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监管的对策 | 第48-53页 |
5.1 完善监管理念 | 第48页 |
5.2 完善监管机构,密切监管机构间的沟通与协调 | 第48-49页 |
5.2.1 设立新部门对多元监管主体进行协调 | 第48-49页 |
5.2.2 监管主体应专注履行监管职能 | 第49页 |
5.3 对监管对象实施差别监管 | 第49-50页 |
5.4 完善监管手段 | 第50-53页 |
5.4.1 引进价格工具 | 第50-51页 |
5.4.2 构建大数据金融监管平台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7页 |
附录 | 第57-60页 |
后记 | 第60-6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