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引言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关于定向增发定价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关于定向增发定价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3 对现有研究情况的评价 | 第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本文研究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2 新三板定向增发市场的概况 | 第16-32页 |
2.1 新三板定向增发市场的现状 | 第16-24页 |
2.1.1 挂牌公司的数量和质量 | 第16-19页 |
2.1.2 市场流动性和融资规模分析 | 第19-21页 |
2.1.3 新三板定向增发的制度分析 | 第21-24页 |
2.2 新三板定向增发定价机制分析 | 第24页 |
2.3 新三板定向增发的价格分析 | 第24-30页 |
2.3.1 定向增发的价格分布 | 第24-27页 |
2.3.2 定向增发价格的市盈率分布 | 第27-30页 |
2.4 新三板定向增发价格的特征总结 | 第30-32页 |
2.4.1 定向增发定价的主体质量较差 | 第30页 |
2.4.2 定向增发市场缺乏流动性支撑 | 第30-31页 |
2.4.3 定向增发定价的监管制度宽松 | 第31页 |
2.4.4 定向增发价格制定方法欠缺 | 第31-32页 |
3 现有的定价机制和方法对新三板的适用性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1 A股定向增发定价机制对新三板的适用性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2 主流估值定价方法对新三板的适用性分析 | 第33-35页 |
3.2.1 市场法 | 第33页 |
3.2.2 现金流折现模型 | 第33-34页 |
3.2.3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| 第34-35页 |
4 新三板公司的定向增发定价方法建议及应用分析 | 第35-38页 |
4.1 新三板公司定向增发定价方法建议 | 第35-36页 |
4.1.1 针对新三板竞价类公司定向增发定价方法建议 | 第35页 |
4.1.2 针对新三板做市类公司定向增发定价方法建议 | 第35-36页 |
4.2 定价方法的应用分析 | 第36-38页 |
4.2.1 Black-Scholes定价模型介绍 | 第36-37页 |
4.2.2 Black-Scholes模型对新三板定向增发定价的应用 | 第37-38页 |
5 验证与分析 | 第38-41页 |
5.1 企业和样本数据的选取 | 第38页 |
5.2 模型参数估计及计算 | 第38-39页 |
5.3 结果分析 | 第39-41页 |
6 结论与建议 | 第41-44页 |
6.1 结论 | 第41-42页 |
6.2 新三板定向增发定价的相关建议 | 第42-44页 |
6.2.1 完善交易制度,增强新三板市场整体流动性 | 第42页 |
6.2.2 加强监管力度,规范新三板定向增发市场极端定价现象 | 第42-43页 |
6.2.3 规范信息披露,提高新三板定向增发定价的合理性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附录 | 第47-49页 |
后记 | 第49-5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