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选题目的 | 第12页 |
1.2.2 选题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4-16页 |
1.4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5 论文的基本框架与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6 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7页 |
2.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| 第18-19页 |
2.1.1 生态文明 | 第18-19页 |
2.1.2 生态文明建设 | 第19页 |
2.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| 第19-27页 |
2.2.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| 第20-23页 |
2.2.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| 第23-24页 |
2.2.3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启示 | 第24-27页 |
第三章 安宁市传统工业区现存发展问题和转型困境 | 第27-44页 |
3.1 安宁市传统工业发展现状 | 第27-29页 |
3.1.1 安宁市工业发展总体水平 | 第27-28页 |
3.1.2 安宁市重化工业发展现状 | 第28-29页 |
3.2 安宁市传统工业区现存发展问题 | 第29-37页 |
3.2.1 产业结构不合理阻碍工业系统良性构建 | 第29-33页 |
3.2.2 产品科技含量低,创新系统薄弱阻碍工业良性发展 | 第33-35页 |
3.2.3 高消耗高污染阻碍工业系统生态化转型 | 第35-36页 |
3.2.4 资金与政府扶持的双重缺乏延缓了工业的生态文明建设 | 第36-37页 |
3.3 对传统工业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安宁市重化工业的必然选择 | 第37-40页 |
3.3.1 对安宁市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反思 | 第37-39页 |
3.3.2 生态文明建设是安宁市传统工业的必然选择 | 第39-40页 |
3.4 安宁市传统工业区转型困境 | 第40-44页 |
3.4.1 安宁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重工业的支撑 | 第40-41页 |
3.4.2 技术创新能力的缺乏加大转型困难 | 第41-42页 |
3.4.3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加大转型困难 | 第42页 |
3.4.4 进入门槛高退出难度大加大转型困难 | 第42页 |
3.4.5 资金的缺乏加大转型困难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昆明市安宁传统工业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 | 第44-61页 |
4.1 弘扬生态文化,培养生态思想 | 第44-47页 |
4.1.1 弘扬中华名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| 第44-45页 |
4.1.2 宣传生态思想,树立生态理念 | 第45-47页 |
4.2 调整产业布局,优化产业结构 | 第47-50页 |
4.2.1 淘汰落后产能,促进产业升级 | 第47页 |
4.2.2 做优传统支柱产业,培育生态服务行业 | 第47-50页 |
4.3 提高科学技术水平,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| 第50-53页 |
4.3.1 改进生产技术,升级生产工艺 | 第50-52页 |
4.3.2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| 第52页 |
4.3.3 增强产学研结合力度 | 第52-53页 |
4.3.4 完善科技型人才队伍建设 | 第53页 |
4.4 推进清洁生产,培育生态产业链 | 第53-56页 |
4.4.1 发展循环经济 | 第53-54页 |
4.4.2 实行清洁生产 | 第54-55页 |
4.4.3 建立生态工业集群 | 第55-56页 |
4.5 完善生态法律机制,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| 第56-61页 |
4.5.1 完善生态法律机制 | 第57-58页 |
4.5.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| 第58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9页 |
附录 (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)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