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| 1.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4-17页 |
| 第2章 高速铁路及产业集聚与扩散理论概述 | 第17-23页 |
| 2.1 高速铁路定义及其社会效用 | 第17-19页 |
| 2.1.1 高速铁路的定义 | 第17页 |
| 2.1.2 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 | 第17-19页 |
| 2.1.3 高速铁路的社会效用 | 第19页 |
| 2.2 产业集聚与扩散定义概述 | 第19-22页 |
| 2.2.1 产业集聚定义及特征 | 第20-21页 |
| 2.2.2 产业扩散定义及特征 | 第21-22页 |
| 2.3 小结 | 第22-23页 |
| 第3章 高速铁路对沿线产业集聚与扩散效应的影响机理 | 第23-29页 |
| 3.1 高速铁路对产业集聚与扩散效应的影响因素 | 第23-24页 |
| 3.2 高速铁路对沿线产业集聚与扩散效应的影响机理 | 第24-27页 |
| 3.2.1 产业关联理论和波及效应理论 | 第24-25页 |
| 3.2.2 高速铁路对沿线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机理 | 第25页 |
| 3.2.3 高速铁路对沿线产业扩散效应的影响机理 | 第25-27页 |
| 3.3 产业集聚与扩散效益的内涵与区别 | 第27-28页 |
| 3.4 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第4章 高速铁路对沿线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 | 第29-51页 |
| 4.1 研究思路 | 第29页 |
| 4.2 研究对象的界定 | 第29-30页 |
| 4.3 研究方法的选取 | 第30-31页 |
| 4.4 投入产出模型 | 第31-35页 |
| 4.4.1 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 | 第32-33页 |
| 4.4.2 高速铁路对各关联产业集聚效应的效益分析 | 第33-35页 |
| 4.5 实证分析 | 第35-49页 |
| 4.5.1 模型的适用前提 | 第35页 |
| 4.5.2 郑西高速铁路概况 | 第35-36页 |
| 4.5.3 郑西高速铁路建设对沿线产业集聚效应的计算 | 第36-47页 |
| 4.5.3.1 郑西高速铁路的投资费用计算 | 第36-38页 |
| 4.5.3.2 郑西高速铁路的投资对各产业部门总需求量计算 | 第38-45页 |
| 4.5.3.3 郑西高速铁路对各产业的效益影响计算 | 第45-47页 |
| 4.5.4 结论分析 | 第47-49页 |
| 4.6 小结 | 第49-51页 |
| 第5章 高速铁路对沿线产业扩散效应的影响 | 第51-61页 |
| 5.1 研究思路 | 第51页 |
| 5.2 研究对象的界定 | 第51-52页 |
| 5.3 研究方法的选取 | 第52-53页 |
| 5.4 偏离—份额空间结构模型的构建 | 第53-55页 |
| 5.5 实证分析 | 第55-60页 |
| 5.5.1 模型的适用前提 | 第55-56页 |
| 5.5.2 空间权重矩阵的计算 | 第56-57页 |
| 5.5.3 高速铁路对沿线产业的效益影响计算 | 第57-58页 |
| 5.5.4 结论分析 | 第58-60页 |
| 5.6 小结 | 第60-61页 |
| 结论 | 第61-63页 |
| 致谢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67-68页 |
| 附录 | 第68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