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时代萌文化传播研究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7-16页 |
| 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| 1.1.1 选题背景 | 第7页 |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| 1.2 文献综述 | 第8-13页 |
| 1.2.1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8-12页 |
| 1.2.2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3页 |
| 1.2.3 研究不足之处 | 第13页 |
| 1.3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3-16页 |
| 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| 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| 1.3.3 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4-16页 |
| 第2章 萌文化的相关概念 | 第16-23页 |
| 2.1 “萌”的词源及语义演变 | 第16-18页 |
| 2.2 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| 第18-23页 |
| 2.2.1 萌文化的产生 | 第18-20页 |
| 2.2.2 萌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| 第20-21页 |
| 2.2.3 网络时代的萌文化 | 第21-23页 |
| 第3章 萌文化符号及意义 | 第23-33页 |
| 3.1 萌文化符号的生成 | 第23-28页 |
| 3.1.1 基于真实的萌 | 第23-25页 |
| 3.1.2 创造出的萌 | 第25-27页 |
| 3.1.3 不断被戏仿的萌 | 第27-28页 |
| 3.2 萌文化的意义和意义生产 | 第28-33页 |
| 3.2.1 符号与象征 | 第28-30页 |
| 3.2.2 草根化创造 | 第30页 |
| 3.2.3 显性意与隐含意 | 第30-31页 |
| 3.2.4 萌文化的变异 | 第31-33页 |
| 第4章 萌文化的网络传播 | 第33-43页 |
| 4.1 萌文化的传播要素 | 第33-38页 |
| 4.2 萌文化的自媒体传播 | 第38-39页 |
| 4.3 萌文化的网络传播形式 | 第39-43页 |
| 4.3.1 萌文化的网络视频传播 | 第39-41页 |
| 4.3.2 萌文化的网络图片传播 | 第41-42页 |
| 4.3.3 萌文化的网络游戏传播 | 第42页 |
| 4.3.4 萌文化的网络流行语传播 | 第42-43页 |
| 第5章 消费主义视野下的萌文化 | 第43-47页 |
| 5.1 消费主义的基本内涵 | 第43页 |
| 5.2 萌文化的符号消费 | 第43-46页 |
| 5.2.1 萌文化符号的商品化 | 第44-45页 |
| 5.2.2 商品的“萌”化 | 第45-46页 |
| 5.3 萌文化的过度消费 | 第46-47页 |
| 第6章 对萌文化发展的反思 | 第47-49页 |
| 6.1 对“萌”的认同较高,但认知程度偏低 | 第47页 |
| 6.2 “去成熟化”特质易引发担忧 | 第47-48页 |
| 6.3 如何与主流文化互动呼应值得重视 | 第48-49页 |
| 结语 | 第49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-55页 |
|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