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1.2 无砟轨道的发展与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1 国外无砟轨道的发展 | 第13-14页 |
1.2.2 国内无砟轨道的发展 | 第14页 |
1.3 CRTS Ⅱ型板式轨道 | 第14-18页 |
1.3.1 CRTS Ⅱ型板式轨道的特点 | 第14-15页 |
1.3.2 存在的病害 | 第15-18页 |
1.4 CRTS Ⅱ型板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| 第18-22页 |
1.4.1 温度荷载作用 | 第18-20页 |
1.4.2 列车荷载作用 | 第20-21页 |
1.4.3 多种因素耦合作用 | 第21-22页 |
1.5 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1.5.1 研究意义 | 第22页 |
1.5.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1.6 创新点 | 第24-26页 |
2 基于粘弹性理论的CRTS Ⅱ型板模型 | 第26-38页 |
2.1 粘弹性理论简介 | 第26-30页 |
2.2 参数选取与工况设置 | 第30-31页 |
2.2.1 参数的选取 | 第30-31页 |
2.2.2 工况的设置 | 第31页 |
2.3 模型的建立 | 第31-36页 |
2.3.1 粘结模型 | 第32-33页 |
2.3.2 内聚力模型 | 第33-34页 |
2.3.3 存在离缝的模型 | 第34-3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3 粘弹性理论的验证 | 第38-60页 |
3.1 粘弹性模型和弹性模型力学性能的对比 | 第38-54页 |
3.1.1 温度梯度荷载 | 第38-47页 |
3.1.2 列车荷载 | 第47-54页 |
3.2 CA砂浆-混凝土复合试块试验 | 第54-58页 |
3.2.1 试验材料及方法 | 第54-56页 |
3.2.2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 | 第56-5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4 温度梯度作用下离缝的产生和影响 | 第60-84页 |
4.1 温度梯度作用下离缝的产生 | 第60-65页 |
4.1.1 正温梯下离缝的产生 | 第60-63页 |
4.1.2 负温梯下离缝的产生 | 第63-65页 |
4.2 存在离缝的轨道结构在温度梯度作用下的力学性能 | 第65-82页 |
4.2.1 正温度梯度 | 第66-74页 |
4.2.2 负温度梯度 | 第74-82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5 列车荷载作用下离缝的产生和影响 | 第84-104页 |
5.1 列车动力荷载下离缝的产生 | 第84-87页 |
5.2 存在离缝的轨道结构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 | 第87-103页 |
5.2.1 静力荷载 | 第87-95页 |
5.2.2 动力荷载 | 第95-103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6 温度梯度和列车荷载耦合作用下离缝的产生和影响 | 第104-130页 |
6.1 温度梯度和列车动载耦合作用下离缝的产生 | 第104-111页 |
6.1.1 正温梯和列车动载耦合作用下离缝的产生 | 第104-107页 |
6.1.2 负温梯和列车动载耦合作用下离缝的产生 | 第107-111页 |
6.2 存在离缝的轨道结构在耦合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 | 第111-128页 |
6.2.1 正温梯和列车动载耦合作用 | 第111-120页 |
6.2.2 负温梯和列车动载耦合作用 | 第120-128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28-130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30-134页 |
7.1 结论 | 第130-132页 |
7.2 展望 | 第132-1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4-140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40-144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