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7页 |
1 引言 | 第10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4 本文的结构 | 第12-13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3-18页 |
2.1 国外关于衔接手段的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2.2 国内关于衔接手段的相关研究 | 第14-15页 |
2.3 语篇衔接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2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2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3 理论基础 | 第18-24页 |
3.1 衔接理论的主要内容 | 第18页 |
3.2 衔接手段的分类 | 第18-22页 |
3.2.1 语法衔接 | 第19-21页 |
3.2.2 词汇衔接 | 第21-2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22-24页 |
4 研究方法 | 第24-40页 |
4.1 实验假设 | 第24页 |
4.2 实验对象 | 第24页 |
4.3 研究 5.方法 | 第24-25页 |
4.3.1 问卷调查 | 第24-25页 |
4.3.2 前测 | 第25页 |
4.3.3 后测 | 第25页 |
4.4 实验过程 | 第25-35页 |
4.4.1 衔接手段的分类教学步骤 | 第26-35页 |
4.4.2 衔接手段的练习 | 第35页 |
4.4.3 实验班的写作练习 | 第35页 |
4.5 实验数据收集和分析 | 第35-40页 |
4.5.1 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5.2 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及对比分析 | 第36-39页 |
4.5.3 讨论 | 第39-40页 |
5 结论 | 第40-42页 |
5.1 研究发现 | 第40页 |
5.2 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| 第40-41页 |
5.3 本文的不足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附录A | 第44-45页 |
附录B | 第45-46页 |
附录C | 第46-47页 |
附录D | 第47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